第二章 書法教育與展覽實踐(1 / 2)

第二章 書法教育與展覽實踐

第一節 師範院校書法教學改革問題

一、學科地位的確立

書法是離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越來越遠的傳統文化。2009年,中國書法申遺成功,讓書法人終於昂起頭,並以清新的思想加倍珍視和關注這一傳統藝術。有了國家領導人大力倡導,教育部培養方案的出台,在當代,書法專業在高校形成了可喜局麵,基本上各種類型的大學都能找到書法的蹤影。首都師大、北京師大、中央美院、中國美院、南京藝術學院等都有了自己的書法博士點,也顯示出了對書法的話語霸權。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等,整合其學科綜合的優勢,逐步彰顯出書法深厚的文化底蘊。

書法教育應該屬於一個學校的校本課程的開發,教育規律的事情雖然不能通過教育的行政力量來推動,但是,保證書法的課程地位仍然是高校書法發展的命脈所在,對書法教育的價值仍然需要各級領導高度關注。目前書法是否是一門專業和學科,是否是獨立的藝術門類,教育部的高等學校專業目錄學科設置中並未單列出來,眾多院校的書法教育體係不一致,培養目標也不盡相同。由此帶來的是書法教育因校、因係、因師各異,教育行政部門對書法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也顯得模糊。

從現實的情況看,書法教學時數大多被壓縮在很少的時限內,無法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有的學校根本不提書法,把書法改成三筆字;有的學校隻開公共選修課;有的把書法隻列在課程表上,應付檢查;有的學校缺乏書法師資;有的根本不開設書法。這種良莠不齊的現象客觀上造成了書法課可有可無的廢紙堆教育,說到底,書法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學科地位,這自然加深了師生對書法課的迷茫和偏見。

二、研究機構的設置

書法研究機構是加重大學人文藝術色彩、增強學術研究氛圍、交流書法藝術、形成科研教學互動的有效平台。書法研究所充分發揮高校的科研功能,提高教學質量,也是提升院係人文氛圍的重要途徑,從而獲得整體的書法科研話語權。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所、複旦大學書法文化研究中心、中國農業大學書畫院、重慶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上海師大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首都師大書法研究院、西南大學中國書法研究所、天津師大王學仲書法研究所、山西大學書法研究所、暨南大學書法研究所、北京語言大學書法篆刻研究所、重慶師範大學書法研究所等形成了大學書法文化聲音。院校相繼成立書法研究所,其意義不僅在於學科發展建設的需要,而且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與其他院校合作交流的平台,形成學術與藝術互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師範院校中,書法科研機構的設置還不盡如人意,有的也形同虛設,其根本原因在於大學科研機構地位的確立是雙向的,一方麵在於科研人員自身影響力、研究才能和項目支撐,但更重要的是學校及學院對研究機構的重視程度和經費注入。科研經費的投入不足,甚至沒有經費是研究機構難產的另一重要原因,完全靠自身能力爭取科研項目經費在現實科研體製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大學應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首先要領導帶頭搞好科研,把研究所的工作落到實處,隻顧忙於行政事務的領導是不合格的高校領導。其次可以挖掘政策資源,借助社會力量資源、社區資源、教師資源、家長資源來推進研究所工作。書法研究目標要定位準確,至少包含書法教育研究、書法人才研究、書法創作研究、書法史論研究、書法發展研究、書法價值研究以及書法文化性研究等方麵。這是實施素質教育所包含的要義之一。

三、書法教學中的幾個環節

師範院校的書法教學大致分為兩個層次:一為書法專業的教學體係,以培養書法專業人才為目標;二為以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和職業能力所必備的技能訓練。無論是哪個層次,都需要弄清楚以下幾個問題:

(一)技能與書藝

技能和書藝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概念。當代書法呈現出一種競技的景觀,技能是書藝的基礎工程,過分強調書寫技能性對書法的健康發展不利;書藝是在技能修煉基礎上的文化反射,在技能基礎上強調書法的文化性是書藝發展的必然,因為最終接受曆史裁判的是技能背後的文化含金量。技能要靠練,書藝要靠養。從廣義上講,技能修煉也是一種文化修煉的過程。

書藝背後包含多少文化資源?我在拙文《書法文化與文化書法》一文中有較為明確的闡釋:即通過線、形、墨、空白、紙張的和諧性展示,在書法裏表現出來的力、勢、骨、氣、趣的美感性、目擊道存般的人格心性以及情韻境界的高邁性。書法背後的相關文化元素是什麼呢?我認為是技法的哲理性,內容的詩意性,印章的感染性,音樂的律動性,繪畫的同源性與衝擊力,審美的體驗性以及境界的和諧性。但是在師範院校中,由於訓練時間的不可保證,書法技能的訓練不夠,所以書法藝術的整體表現還很薄弱。在技能修煉中,學生多表現出生搬硬套機械模仿,問題在於,模仿也沒有仿像。更不要說對傳統文化思想和深刻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和把握。師範院校的教育主要是培養教師,如果缺乏書法基本功的訓練,怎麼感染和培育下一代學習漢字呢?同時,一個教師都不知道書法是什麼,不知書藝精神,那還有多少人會知道、會關注呢?教師應從感性和理性上在學生主體與現實生活之間建立一種審美化的關係,以書法美學來觀察自然和社會,塑造自身、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