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書法教育與展覽實踐(2 / 2)

(二)品德與書藝

教育家豐子愷先生曾雲:“藝術教育當以人格教育為主,技術為次。”在書法史中,書法家們都崇尚“人品” 和“書品” 的完美結合。書法教學,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質、道德情操、價值觀念、審美個性培養的過程。那麼,書法教育究竟應培養學生哪些品性呢?

書法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那種心印的藝術,通過書法和諧性的全麵闡釋,引導學生由對書法和諧建構的理解,從而形成對和諧心靈、和諧人際、和諧家庭、和諧社會的正確理解;通過對書法的長期修煉,可以形成嚴肅認真、謹慎細微、謙虛好學、吃苦耐勞、大膽創造的品性;通過對曆代書法家作品的賞析和修煉,產生崇敬神往之情,隨著對書家學識人格的了解,效法他們的人格品質並使之成為一種趨勢。因為隻有好的人格才會產生好的書品,“心正則筆正” 的道理就在這裏。有人感歎,在當今社會裏,好像隻有在藝術裏才可以找到真善美了,這話說得有些過火,但在書法教學中是可以喚起學生求真,學做真人,追求善美的。雖然我們不是為了培養書法藝術家,但也應培養學生做人的素質,辨析真善美,這是至關重要的。在現在的校園教育中,教育者也越來越理性,用藝術的規律來辦藝術教育。學生應抓住在大學學習書法的機會,因為在他們畢業進入社會後,學習成績的好壞會很快對他們產生影響。

(三)教法與效果

在書法教學中首先要包含審美能力的培養,著力提高大學生的審美修養和藝術素質。其主要包含著疾勢行筆與驚鳥掠空,疏朗結字與曠野疏林,書法線條與自然萬象等審美聯想;通過對書法中文字內容的體察,關注內容情感與書法風格的和諧性;通過示範、臨帖、讀帖、創作獲得美感享受;借助豐富的想象力去記憶、分析、思維、感知、認知,使學生對書法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形象發展到抽象,逐步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在學生審美能力成熟時,自然能達到“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誌悅神”的層次。

其次是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寫字到寫文,從抄字到析字的轉變。很多學生臨帖,從頭至尾,一遍一遍地臨,貪多求快,對字的筆畫與結構特征不去分析理解,對細節缺少關注,甚至隻是抄帖,法帖中的技法與形式表現如同空中樓閣,這樣做隻能是對法帖形成表麵記憶。書寫內容最好寫經史子集、經典的詩詞曲賦甚至規範的自作詩詞。

為了減少偏少的書法課時與為了“見效”需大量仿臨、硬背法帖的矛盾,我們在教學課堂中,要求學生麵對教師的直觀演示,利用MP4、MP5、照相機、手機拍下範字,隨身攜帶、朝夕觀摩、處處留意,體察書寫要領,搶占學生的視聽空間,這種方式至古人未所至,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搞好對比書法展覽。學生進校時的字以及學習半年、一年、兩年後的字我們都細心保存,每隔半年或一年舉辦一次書法對比展覽,讓學生看到進步。熱情和激動可以成為興趣的老師,每次的展覽成了校園裏的風景線。學生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從審美心理上看,由於長期麵對字帖範字,參照物是字帖範字或者是老師範字,總以為自己沒有進步,其實他們是忘記了“本”,忘記了自己的最初麵目,產生了急切的審美趨勢,通過一對比,就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之感。

在我看來,一堂優質的書法課應該包含教法的創新性、過程的鮮活性、審美的愉悅性、深厚的文化性、技道雙收的實效性,要集藝術性、觀賞性、知識性、實用性、規範性於一堂。先進的教法可以直接作用於學生對書法文化的理解及形式與技法規律的把握,增強學生吸收法帖美感精神的主動性與敏感度,更能讓學生把握書法創作與精神上的觀照。

要讓真正的書法藝術走進課堂,其動力一定來自教育內部,當然也有一個教育內容逐步完善的過程,這個過程更多要通過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實現,但是對已經到來的,我們要好好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