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爾塔體係的創建
雅爾塔會議反映出蘇、美、英特別是蘇美兩國在戰後世界安排問題上的不同意圖和矛盾,對戰後國際格局有著重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英法,它們淪為二等國家,使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係舞台成為曆史,逐漸取而代之的是美蘇兩極格局,冷戰從此開始。
創建聯合國
1945年4月25日,反法西斯聯盟各國的人民聽到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巴頓所率領的美軍先頭部隊和朱可夫指揮的蘇軍士兵在德國易北河畔的托爾高勝利會師了。從此,納粹德國被盟軍分割為南北兩塊,它離滅亡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同一天,在地球的另一邊,又傳來一個更為重要的消息。46個反法西斯國家的代表聚集在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舉行聯合國製憲會議。當人們歡慶聯合國即將誕生之時,很少有人知道,為了這一天的來到,美國、英國、蘇聯和中國已付出艱辛的努力,走過了漫長的道路。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隆隆炮聲,宣告了國際聯盟的壽終正寢。國聯的解體引起了反法西斯國家領袖和人民的深刻反思,他們日益感到,在未來的國際社會中,必須建立一個全新的國際組織,來維護世界和平,捍衛國際正義,促進國際合作。
1941年8月12日,在波濤洶湧的北大西洋上,羅斯福總統坐在輪椅上,在助手們的陪同下,登上威武的英國新型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滿臉笑容地與前來迎接的丘吉爾握手。隨後,兩人在一份重要文件上莊嚴地簽上自己的名字。這份文件就是著名的《大西洋憲章》。在宣言中,兩位領導人向世界表明了戰後將建立更為廣泛、更為持久的普遍安全體係的意向,這意味著美英兩國已開始考慮以新的世界組織來取代國際聯盟。
《大西洋憲章》公布不久,蘇聯、中國等反法西斯國家紛紛發表聲明,讚成憲章中所闡述的原則。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成為反法西斯參戰國。12月22日,丘吉爾率領一個龐大的代表團赴華盛頓訪問,討論雙方的戰略合作。會談期間,美國國務院擬定了一個反法西斯國家的共同宣言,雙方迅速就宣言文本達成一致。但是,這個反法西斯國際聯盟叫什麼名稱,令羅斯福和丘吉爾十分頭痛。他們最初打算用“協約國”的名稱,但這個詞容易使人們聯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英法俄同盟,這引起許多美國人的反感和反對。12月29日晚上,羅斯福正在書房中讀書,突然,一個念頭從腦海中閃過:“這個聯盟可以叫‘聯合國家’,對,它就叫“聯合國家”。”羅斯福為自己的這個設想感到興奮,立即告訴了國務卿赫爾等人,他們也表示讚許。
1942年1月1日,丘吉爾結束了加拿大之行,返回華盛頓與美國人繼續談判。丘吉爾在旅館中,脫下行裝,泡在溫暖的浴池中正在洗浴,聽到有人進了客廳,原來是羅斯福來了。他來不及擦幹身體,立即披上浴巾,將羅斯福引入書房。容光煥發的丘吉爾聽到羅斯福為聯盟起的新名稱時,精神為之一振,告訴總統,這是一個很好的名稱,他完全讚成。說著,他從書架上拿出拜倫的《恰爾德·哈羅德遊記》這本書,翻開其中一頁,大聲吟誦:“這裏,聯合國拔出刀來的所在。我們的同胞們那天在戰鬥!這是許多將永垂不朽的事——而且一切都將永垂不朽。”
同日,26個反法西斯國家的代表齊聚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從此,反法西斯國際聯盟有了自己的正式名稱——聯合國家。這個名稱也成為戰爭結束時建立的新國際組織的名稱。在簽字中,美、英、蘇、中4國代表依次簽字。然後,其餘22國按國名英文字母次序分別簽字。這個過程也暗示在未來的國際機構中這四個大國的獨特地位。
1942年整整一年,聯合國家始終麵臨軸心國的巨大軍事壓力,無暇認真考慮和設計戰後建立新國際組織事務。1943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發生根本轉變。3月和5月,丘吉爾和羅斯福就戰後建立新國際組織問題多次交換意見。在雙方討論過程中,羅斯福日益堅定了一個信念:戰後將建立一個單一的世界性國際組織,美、英、蘇、中將在這個組織中具有優勢的發言權。他說服了丘吉爾接受這一方案。
同年10月19日,在莫斯科克裏姆林宮,美國國務卿赫爾、英國外交大臣艾登、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舉行三國外長會議,為即將在德黑蘭舉行的三大國領袖會晤做準備,3位外長也討論了戰後建立新的世界組織的有關事宜。會後,3位外長和中國駐蘇大使在《四國宣言》上簽字。四國在宣言中承諾:“有必要在盡早可行的日期,根據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主權平等的原則,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所有這些國家無論大小,均得加入為會員國,以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