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國宣言》發表後,四國的外交官們開始緊張地忙碌起來,為建立戰後新的世界組織設計各自的方案。
1944年8月21日至10月9日,四大國的代表來到美國華盛頓附近的敦巴頓橡樹園,就提出四大國共同的新的世界組織憲章臨時草案進行討論。由於蘇聯的堅持,中國代表僅出席會議的最後階段,會上起決定作用的是美英蘇的代表。
經過一個多月的討論,會議決定這個新的國際組織的名稱就叫“聯合國”。聯合國由4個主要機構組成:聯合國大會,為聯合國最高權力機構,由所有會員國的代表組成;安全理事會,承擔維護和平的主要責任,四大國享有常任理事國席位,並享有否決權,另由大會選舉一些小國參加;秘書處,由秘書長領導,負責聯合國日常事務;國際法院。他們還決定,將會上未解決的一些問題留給他們的領袖直接解決。
1945年2月,美英蘇在克裏米亞半島的雅爾塔舉行最高級會議。會上,羅斯福與斯大林就安理會的表決程序和烏克蘭、白俄羅斯獨立加入聯合國問題達成協議,他們也同意丘吉爾的建議,法國將以常任理事國的身份加入安理會,享有與四大國同等權利。
4月25日,聯合國製憲會議在舊金山舉行。出席會議的各國代表就四大國所擬的聯合國憲章草案進行廣泛、深入的討論。中小國的代表們對大國在聯合國中的特權地位表示不滿,尤其對它們的否決權地位提出質疑。會議還對吸收波蘭、阿根廷等新成員問題出現意見分歧。最終,會議仍基本通過了四大國的敦巴頓橡樹園建議案,並以此為基礎製定了《聯合國憲章》。6月21日,舊金山會議通過《聯合國憲章》。
6月28日,出席舊金山會議的各國代表相繼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這些國家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舊金山會議在完成聯合國憲章製定工作之後宣告結束。
1945年10月24日,蘇聯最高蘇維埃批準了《聯合國憲章》。至此,包括所有常任理事國在內的大多數會員國已批準了《聯合國憲章》。根據事前的約定,《聯合國憲章》正式生效。從這一天開始,聯合國登上戰後世界的政治舞台。
聯合國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方麵作出的貢獻已被國際社會所公認。聯合國在非殖民化進程以及在反對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製度的鬥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幾十年來,聯合國係統主持製定了包括國際生活各個方麵的國際協議和重申國際關係準則的重要宣言,反映了大多數會員國的共同要求,有不可忽視的道義力量。在推動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進程中,聯合國通過的一係列宣言、綱領、憲章和決議,從根本上是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總體利益的。特別是在冷戰結束後,聯合國實際上已成為變化無常的世界局勢中的“一個不變的中心點”。聯合國在當今世界的作用是無法被取代的。
中國恢複“聯合國”合法席位
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美國頑固推行敵視中國的政策,並控製了聯合國的多數會員國,使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長期得不到恢複。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政治力量發生重大變化,亞非國家在聯合國的作用加強,越來越多的國家要求恢複中國的合法地位。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提案,恢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和一切合法權利,包括任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1974年,鄧小平率領中國代表團出席了聯合國第六次特別會議。在大會上,鄧小平代表中國政府莊嚴宣告:“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做超級大國。”
馬歇爾計劃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備受二戰戰火摧殘的歐洲各國,經濟一蹶不振。1946年冬季,西歐各國又遭受百年不遇的嚴寒,低溫持續兩個多月,低迷的經濟更是雪上加霜,燃料、糧食嚴重匱乏,人民生活極度困難。法國居民每天的口糧僅為半磅麵包,英國居民的糧食也開始定額供應,意大利和德國更為糟糕,物價飛漲,貨幣嚴重貶值。
經濟的嚴重困難,引起人民的極大不滿,帶來社會的動蕩不安。西歐各國共產黨的力量,在這種經濟和社會狀況中,逐漸強大。法國共產黨在大選中成為第一大黨,意大利共產黨在大選中成為第三大黨。
麵對西歐各國的困境,美國政府無比焦急,擔心西歐各國的共產黨會成為執政黨,並最終倒向蘇聯的共產主義陣營,使美國與蘇聯在全球的力量對比不利於美國。另一方麵,西歐各國經濟不振,大大減少了美國產品的出口,對美國本身的經濟發展非常不利。
美國政府認為,對希臘和土耳其的援助,僅僅是維持歐洲穩定問題的一個部分。1947年3月,美國政府組建兩套班子,開始研究全麵恢複歐洲經濟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