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的時代,約和夏啟同時。以後商族傳到了契的孫兒相土當王時,傳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詩經·商頌·長發 》),他的勢力擴大到渤海、莆海沿岸各地。到了契的六代孫冥統治時,發生了洪水之災,冥領導人民與洪水鬥爭,最後為治水而死,商族人民特別懷念這位為治水而犧牲的英雄,把他看作是地位僅次於契的祖宗。冥的兒子王亥繼位後,他領導商民,馴服了牛,使牛成為生產中的勞力和運載貨物的交通工具;與此同時,商人又馴服了馬,也用於交通和生產。這樣商族的生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有一次,王亥趕著大批牛群,運載了很多物資,向河北進發,準備擴大商業交換時,竟為有易氏所殺,牛群和物資也被奪走。王亥之子上甲微率軍隊戰勝了有易,殺死了有易之君綿臣,使商族的勢力又得到了一次較大的發展。
上甲微以後傳六代,就到了湯。這時,商族已建立了一個新興的奴隸製國家。在夏王朝日益衰朽,夏民反抗夏桀的鬥爭日益發展的時候,商族的傑出領袖湯積極從事滅夏的準備工作。
這時,夏朝在桀的殘暴統治下,國內矛盾尖銳,四周的方國也起來反抗夏朝的攻伐。而湯在商國卻行仁政,對商民實行發展生產、減輕剝削、安定民生的寬容政策。對四周的方國,湯也采取團結聯合的政策。當時蹈伯不服從商的統治,湯便送了牛給蹈伯做祭祀時的犧牲,蹈伯便投靠了商湯;有洛氏大修宮室園囿,勞民傷財,使人民不能從事生產而發生了饑荒,商湯便出兵討伐了這個暴君。於是,商湯大得民心,“天下皆一心歸之”。夏桀害怕商湯的勢力大起來,曾一度囚禁了商湯。由於商湯得到諸侯方國的擁戴,迫使夏桀不得不放了他。
商湯為進一步發展勢力,便任用賢人伊尹為相。伊尹原名伊摯,因其母住在伊水之濱,便以伊為姓。當商湯娶有莘氏之女為妃時,伊摯便充當了有莘氏的媵臣。媵是財產之意,媵臣就是出嫁時充當奴仆使用的陪嫁奴隸。伊摯來到湯身邊後,便以他擅長烹調的特長接近了湯,湯逐漸發現了他的才華,便征詢他滅夏建國的大計。伊摯的計謀得到了湯的賞識,被任命為“尹”,也就是湯手下的最高級的大官,從此人們習稱他為伊尹。伊尹受湯派遣出使夏朝,調查了解到夏桀的統治更加昏暗殘暴的情況,報告了湯。於是湯在伊尹等賢人的輔佐下,加速了滅夏的準備工作。
湯安定了自己的國家,聯合了諸侯方國的力量,便起兵伐夏。湯首先消滅了葛國。葛在商國的西邊,介於商和夏之間,是商通往夏的必經之路。湯曾想爭取葛的歸服,多次送給葛國糧食、種子和牲畜,並派人去葛國協助耕作,但葛國的君主葛伯自恃勢強,一概拒絕湯的幫助,還倒行逆施地派人去搶商族老弱婦孺給協助葛種地的人送去的飯菜,並把一個送飯的商族兒童也殺死了,引起了商族人民的憤慨。湯便乘勢起兵,一舉滅亡了葛國。接著湯便展開了大規模的滅夏戰爭。
商湯伐夏,得到各地諸侯方國以至夏民的熱烈歡迎。人民盼望商湯軍隊,有如大旱之年的人盼望雲雨一樣的迫切。商湯的軍隊先打了東邊,西邊的人有意見;先打了北邊,南邊的人埋怨起來。各地的人民都說:“為什麼不先打到我們這裏來啊?”湯的軍隊處處受到人民的歡迎,所到之處,節節勝利,以至“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湯的軍隊在消滅夏桀的最後三個盟國——韋、顧、昆吾以後,大軍直逼夏的國都。
商湯在決戰以前,發表了被稱為《 湯誓 》的誓師詞。他在《 湯誓 》中慷慨激昂地聲討了桀的罪行,表明了滅夏戰爭的正義性。他說:夏桀大興徭役,殘酷掠奪,把夏民的錢財消耗完了,把夏朝的都邑割剝盡了。夏民對夏桀離心離德的行為極其不滿,一致咒罵他,要與他同歸於盡!夏桀罪孽深重,我伐夏是上天的意誌。我不能違反上天的旨意,不敢不去討伐夏桀!你們擁護伐夏的大軍,我會大大賞賜你們;如果誰不服從我,我就要嚴懲你們,決不寬赦!
商湯伐夏,本已得到各地人民的歡迎,而他在誓師詞中又借用了上天的旨意,更使他的義師披上了當時人們非常相信的神權的外衣,結果在有娥之墟的決戰中,夏桀大敗,退到鳴條,又被打敗。商湯滅了夏朝,把桀放逐而死。我國曆史上第二個奴隸製王朝——商朝正式建立。商朝定都於亳(一說河南偃師,一說鄭州),接受了諸侯的朝賀。
相關連接
“古史辨”派
“古史辨”派,又稱“疑古派”,為顧頡剛所創立,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出現的一個以“疑古辨偽”為特征的史學、經學研究的學術流派。他們主張用曆史演進的觀念和大膽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會學、考古學等方法,研究中國古代的曆史和典籍。
顧頡剛等學者將史論文章彙成《古史辨》,共出了七冊,對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古史辨派在其研究中,推翻了傳統所謂的“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等概念構成的中國古史係統。其中,顧頡剛提出了著名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觀點。他著重地考察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源頭,認為:“時代愈後,傳說中的古史期愈長”;“時代愈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據此,他提出要打破“民族出於一統”、“地域向來一統”、“古史為黃金世界”等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