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看透一個人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這是因為經生死變化,才知道交情的厚薄;經貧富的變化,才知道交情的深淺;經貴賤的變化,才知道交情的有無。鮑叔牙就是看出了管仲所具備的內涵,才讓齊國得到了一位棟梁之才。
識別人的難處,不在於識別賢和不肖,而在於識別虛偽和誠實。這是因為人們的內心和他們的麵貌一樣,存在千差萬別。人的內心比險峻的高山和深邃的江河還危險,人的思想比天還難以捉摸。人們不常這樣說嗎?真正的聰明人看起來都像是愚笨的樣子,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麻痹他人。
所以,看人務必看透他行為表麵所掩蓋的深層次的東西,隻有這樣,為人處世才能無往不利。
學會“看人臉色”
俗話說:“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無論做什麼事、對什麼人,隻有先察言觀色一番,摸清對方的心思後,再付諸行動,才能做到萬無一失。
中國民間就有這樣的說法,老人總是告誡小孩子要學會“看眼色”,也就是從對方的神態表情和其他身體語言中探知對方的心,從而做出一些順從對方的事情,或者避免做出一些讓對方不滿意的事情。
關於“看人臉色”,有一個關於康熙皇帝的故事。據說康熙皇帝到了晚年,由於年紀大了,便有了一個怪脾氣—忌諱人家說老。左右的臣子們都知道他這個心思,一般情況下都盡量避免說“老”。
有一次,康熙率領一群皇妃去垂釣,不一會兒,漁竿一動,他連忙舉起釣竿,隻見鉤上釣著一隻老鱉,心中好不喜歡。誰知剛剛拉出水麵,隻聽“撲通”一聲,鱉卻脫鉤掉到水裏又跑掉了。康熙長籲短歎,連叫可惜,在康熙身旁陪同的皇後見狀連忙安慰說:“看樣子這是隻老鱉,老得沒牙了,所以銜不住鉤子了。”
話音沒落,旁邊另一個年輕的妃子卻忍不住大笑起來,而且一邊笑一邊不住地看康熙。康熙見了不由得龍顏大怒,他認為皇後是言者無心,而那妃子則是笑者有意,是含沙射影,笑他沒有牙齒,老而無用了,於是將那妃子打入冷宮。
為什麼皇後在說話時明顯說到“老”字,康熙並沒有怪罪她,而妃子隻是笑了笑,康熙卻怪罪她呢?康熙不服老,忌諱別人說他老,一旦有人涉及這個話題,心理上就承受不了。但由於皇後與妃子同康熙的感情距離不同,他對兩人的態度也不同。皇後說的話,仔細推敲一下,有顯義和隱義兩個意義,顯義是字麵上的意義,因為康熙與皇後的感情距離較近,他產生的是積極聯想,所以他隻是從字麵上去理解,知道皇後是一片好心的安慰。妃子雖然沒有說話,隻是笑了一笑,但她是在皇後所說的話的基礎上故意引申,是把那隻逃掉了的老鱉比作皇上,是對皇上的不敬。
所以,同樣的問題,同樣的環境,由於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理解,便會有不同的結果。正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實際上究其原因,還是那個妃子沒有用心去觀察皇帝臉色的緣故。
生活中,與人交往如果不用心,就會遇到許多想象不到的問題,因為你並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就把別人給得罪了。做人必須學會用心,否則你將麵臨一道道難以預測的障礙。
不可不知的心理學知識
社會認知過程
要掌握從身體語言認清他人內心真實所想的能力,你就要知道你究竟有一個怎樣的認知過程。學點心理學,能讓你“知其所以然”。
在社會心理學中,將認識他人的過程稱為“社會認知”,即指個體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根據外部特征,對其心理狀態、行為動機和意向等內在屬性作出推測和判斷的過程。社會認知包含知覺、判斷和評價等一係列社會心理活動,是依據認知者的過去經驗及對有關線索的分析而進行的,是認知者、認知對象和認知情境之間各因素交互作用的複雜過程。
人們對現實世界中客觀存在的認識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對人的認識和了解也同樣如此。認識他人的過程需要由表及裏,通過一個人的外在特征來推測和判斷他的內在屬性,而其本質屬性和特征往往容易為表象所掩蓋,這就使得這個過程具有複雜性,並需要一定的時間。另一方麵,人們的認識活動客觀上也要經曆一個過程,從感官的認識開始逐步深化到大腦的思維分析和判斷,是一種從簡單到複雜、從對表象的認識到對本質的分析和判斷的過程。我們一般可以把認識他人的過程分為三個步驟:知覺、判斷評價和歸因。
1.知覺:得到最基本的信息資料
他人一般都以某種穿著、打扮、容貌和行為出現在我們麵前,我們也總是首先運用感覺器官接收他人的形態、動作、聲音等感性特征,因此,對他人的認識總是先從知覺開始的,這是認識他人的第一步。
2.判斷和評價:形成印象並作出評價
通過知覺過程,我們可以搜集到有關他人的基本資料,並根據這些資料,依照以往經驗(你頭腦中內在的價值標準)對他人作出判斷和評價。這種關於他人的社會判斷和社會評價是認識他人的第二步。
3.歸因:對他人行為的解釋
人們在認識他人的過程中,除了會對他人進行判斷和評價外,還會對他人的行為表現及存在狀態作出推論和解釋,即對他人的行為進行歸因。行為的歸因在認識他人的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個體對他人及事件的理解和解釋將影響其進一步的行為,對同樣事件和行為的不同解釋將產生完全不同的後繼行為。另外,行為的歸因也往往意味著認識他人過程的完成,標誌著人們對某人的某種行為有了一個基本和完整的認識。
認識他人活動的這三個步驟是相互聯係,也是首尾相接的。
概括起來,我們可以把認識他人的過程簡單地理解為以下三點:首先,我們的認知活動是從對他人的觀察開始的,這是我們認識別人的第一步;其次,我們在對別人有了一個初步的或者說是感性的認識之後,就會根據這些認識來對他人作出判斷和評價;再次,我們在認識他人時,除了會對他人作出判斷和評價外,還會對他人的行為作出推論和解釋,也就是對他人的社會表現進行歸因。
社會認知的這三個步驟隻有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構成我們認識他人的完整過程。聯係我們的生活實際,我們可以感覺到,認識他人的活動是通過對別人的言談舉止、儀態神情、行為習慣等的觀察,形成關於他人的印象,從而作出判斷評價,並進一步推論和解釋他人的行為。比如說,連續多次看到一個女孩兒穿著紅色的衣服,我們可能就會想,這個女孩兒一定非常喜歡紅色,而紅色給人明豔、奔放、熱烈的感覺,那麼這個女孩兒也應該具有熱情、活潑、開朗的個性。這樣的一個過程,實際上就是從我們對顏色的視覺感知開始,進而運用邏輯思維進行推理判斷,從而對他人形成完整認識的過程。
認識他人是一項長期工程
我們都希望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是積極的、正麵的,因此,研究和認識他人的特點,不僅有助於我們更準確地認識他人和采取正確的行動,也能幫助我們樹立更佳的形象,在社會交往中取得滿意的效果。
小琳大學畢業後找到一份工作,任職後發現同一個部門的同事小於是她的校友,於是小琳覺得跟小於格外親近,便把小於當做最好的夥伴。有一次小琳偶然發現小於在公司賬目上做手腳,她出於對朋友的關心告誡了小於,告訴她隻要她補上差漏,以後不再這樣,自己就絕對保密。當時,小於眼神閃爍,用手蓋著自己的嘴唇,對小琳點了點頭。小琳覺得對方答應了,就把這件事擱置一旁。結果沒過多久公司就發現小琳所在的部門賬目上出現了巨額的虧空,小於此時銷聲匿跡了,而作為小於最好的朋友,小琳受到了多番審訊。她後悔不迭,感歎自己為什麼當初沒能看清小於的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