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對方的眼睛和嘴巴組成的三角區域
這個區域是普通社交活動中人們目光投向的基本區域。專家曾做過實驗,證明在一般的社交活動中,大約有90%的時間人們的目光都停留在這個三角區域。我們在一般的社交活動中會自然而然地注視交談對象臉上的這個區域,對方的視線也會落在我們臉上這個部位,所以,這樣的注視是最普通和平常的,也能讓雙方都感到安心。
一般的交往中,將你的目光投向對方麵部的這個區域,你們的談話就能夠順利進行。上文說到的路易在麵試時也可以把目光落在麵試官的這個區域。
給路易的建議
給路易的建議同樣適用於任何跟他處在相同位置的人。當你參加一個麵試時,進入房間用全景視野看一看有幾名麵試官,然後禮貌地跟他們一一握手,給他們提供兩三秒鍾的時間,使之可以從容地上下打量你,形成對你的總體印象。握手過程中以視線跟每一位麵試官的眼睛接觸一下。然後,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把視線投射在眼睛和嘴巴組成的三角區域內。如果有幾個麵試官,則選擇跟你正對的那一個。
視線的投射也需要經過長期的練習,當你明白了我們所說的麵部“地理學”,並且在今後的生活中多加練習,這些技巧就能成為習慣,讓你感覺輕鬆自如。
視線具有“高能量”
情境再現
校長要就校園環境問題向全體學生做一次演講,入場前,他從場外看到學生們一副漫不經心的模樣。他走上演說台,在開始說話以前,先用目光掃視了全體學生一遍,在這個過程中盡量跟大部分的學生都能有視線接觸。這樣巡視一遍以後,學生安靜了下來。之後,校長在演講過程中不斷地轉換著視線落點。
校長先用目光掃視全場,既表達了一種等待之意—等待學生進入聆聽狀態,又傳達出對每一個學生的重視。他盡量跟學生都有目光接觸,是為了讓他們知道他的關注。當學生意識到自己受到校長的關注時,就會全神貫注地聽他演講了。這也是校長為什麼在演講過程中還是不斷變換視線落點的原因,他的每一個落點都會讓數十個學生覺得“校長在看我呢”。
視線的魔力
正如前文所說,視線表達了一種關注,被視線關注的人自然會用心聆聽凝視者的話。視線還有其他的魔力—確立優劣地位和發表意見。
當兩個人在交談中產生第一次目光接觸時,往往是弱勢的一方會先把視線移開,而轉移目光就是屈服的表示。
課堂上,老師發現某個學生在“走神”,或者在做其他與課堂無關的事情時,會用嚴厲的目光盯著他,而當學生注意到這種目光時便會下意識地低下頭,同時縮緊脖子,想要躲避這種目光。
不變的視線確立了你的優勢地位。當對方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者觀點時,你久久地注視對方,那就表示你不同意他的看法。這種表達意見的方法是委婉的,可以用在下級對上級發表意見時。比如你和你的老板談話,當對方的某個意見你不是很讚同時,你注視他的時間可以比平時稍長一點,這樣他就會感覺到你的態度,而你又不用明確地說出口,造成他的尷尬。當然,這一招也不能經常使用,因為長期表現出一種“欲言又止”的狀態,會讓對方懷疑你的態度和能力。
含義豐富的斜視
斜視的含義很豐富,它可能是表示感興趣,也可能是表示不確定,甚至是表示敵意。如果人們在目光投向側方的同時,眉毛微微上揚或者麵帶笑容,那就是很有興趣的表現,戀愛中的人們經常將之作為求愛的信號。
如果斜視的目光伴隨著壓低的眉毛、緊皺的眉頭或者下拉的嘴角,那就表示猜疑、敵意或者批判的態度。
讓對方的視線盡在你掌握
既然視線能夠傳達出關注感,我們就應該好好利用它。當你與別人談話時,如果你希望對方能夠重視你的談話內容,就應該牢牢吸引住他的視線。所以,你可以在說話的同時,注視著他的眼睛。不過語言和表情要盡量柔和一點,你可以微笑著望著他。對方感受到你的關注,出於禮貌也會回望你。
如果你是一個演說家,麵對著台下眾多的觀眾,你很難和每一個人都保持目光交流。這個時候你需要每隔一段時間轉換一下視線。比如你可以把觀眾分成左邊、中間、右邊三個大的區域,你的視線落在區域的中心點,這個區域的觀眾就會覺得你在關注他們。隨著你的視線不停地變換,每個區域的一部分聽眾就會認為你在跟他們進行獨立的目光交流,這樣你也就能跟大部分的聽眾建立起較為親密的交流關係了。他們的視線也就自然而然地投向你了。不過需要記住的是,你的視線變換不要過於頻繁,你需要保證在每個區域都停留足夠長的時間,否則頻繁地移動視線會讓觀眾覺得你內心緊張了。
除了用自己的視線去吸引對方的關注外,借助外物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比如兩個人麵對麵交流時,你一隻手拿著鋼筆,另一隻手的手掌則保持平攤的姿勢。你可以用鋼筆指著麵前的材料,然後說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在這一過程中,你可以提起鋼筆,把它放置在你和交談對象的眼睛之間。這一做法能夠吸引對方抬起頭來看著你,這樣他就能更集中注意力地傾聽,從而最大限度地接收你所傳遞的信息。
東張西望惹人厭
情境再現
候選人在進行電視演講。觀眾們發現2號候選人的眼神左右遊移,這使得他看起來像在東張西望。這種動作和表情引起了觀眾的反感,很多人打電話到電視台質問:“他在幹什麼,簡直像個什麼都不懂的笨蛋。”
候選人在電視演播廳的舉動很可能是因為他想跟現場觀眾保持目光接觸,所以不停地轉換視線。但他的動作由電視信號傳遞出去,更多的場外電視觀眾就會認為他的眼神遊移,東張西望的神情也令人生厭。
東張西望的根源
就像所有的外表身體語言都有它的內在根源一樣,東張西望也不例外。它所透露出來的內心獨白是:外部環境很陌生,我需要認清它並找到安全逃跑路線。如果你不相信,可以看看動物的反應。
很多動物被帶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時,它們的視線就會上下左右四處掃視,而且動作相當明顯,甚至伴有頭部轉動的動作。一旦受到驚嚇,它們會立刻循著自己剛剛鎖定的路線奔逃,一刻也不遲疑。這證明它們在東張西望時就已經安排好了逃跑路線。人類在新環境中的環視動作比動物隱蔽得多,但攝像機還是能記錄這些不安的眼神。所以,東張西望的眼神是人們對於眼前的人或事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如果一個人老是東張西望,或是在談話時總是不看對方的眼睛,那麼我們對這個人的信任度就會急劇下降。我們會認為他沒有淡定的風度,沒有禮貌,並且不能應對突發情況。所以,情境再現中的候選人給了觀眾東張西望的印象,再想獲得高支持率就很難了。
東張西望表達好惡
東張西望能表達好惡的情況通常出現在兩個人的交談中。如果A在與B談話時,B的眼神沒有落在A的身上,而是四處遊移,甚至東張西望,那麼很可能表明B並不喜歡A,或者對A的談話內容毫無興趣。
目光轉向其他地方是對談話失去興趣的表現,會讓對方感受到自己逃離的渴望。這也是一種本能,那就是不願意麵對討厭的人和事。所以,當你和一個特別討厭的人說話時,你本能地會想要看別的地方,尋找可能擺脫這個人的辦法。大多數人出於禮貌,還是要把這次談話進行下去,但內心的厭煩就沒有辦法阻止了,會淋漓盡致地表現在身體語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