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城城牆。據公元一八七三年重修的成都縣誌載,第一次修複在公元一六六二年,係土築,周長二十二裏三分,計四千零一十四丈(舊營造尺),高三丈又八尺,厚一丈。東西南北四門,外環以壕。第二次大改修由當時四川總督福康安奏發幣銀六十萬兩,全部用大磚大石砌成,從公元一七三三年開始,經過三年到公元一七八五年竣工。據同一成都縣誌載:周長二十二裏八分,計四千一百二十二丈六尺,垛口八千一百二十二垛,磚高八十一層,壓腳石條三層,大雉房一十二座,小雉房二十八座,八角樓四座,炮樓四座。四門城樓頂高五丈。又記說在一八六二年四角添築了小炮台二十四處。周圍的城壕也浚深浚寬了。
二、貢院。公元一六六五年,四川官吏奏請就明朝舊藩王府原址改修為三年一次的,由全省秀才考取若幹定額舉人的考試院。因為考取舉人要於當年貢到北京去考進士,故又稱貢院。各省貢院也一樣有至公堂,明遠樓,但都沒有成都的崇宏偉麗。因為成都貢院的至公堂是就明蜀王府端和殿原址建成,明遠樓就是端和門原址建成。一六六五年以後,曾有若幹次重修補修,以公元一七四五年增修為最好。以今天成都市人民政府大禮堂(即至公堂改建的)外那一座有石刻乾隆十年禦製詩的石坊為例,足見一斑。貢院最後重修在公元一八六三年,成都縣誌上有所記載,特錄於下:“同治元年壬戌,各大憲因貢院多所傾圮,通省籌款,徹底重修。以二年癸亥三月創始(即公元一八六三年),越三年甲子七月告竣(即公元一八六四年),共成堂樓院所大小五百餘間,如明遠樓、至公堂、清明堂、衡文堂,文昌殿及監臨主考提調、監試、內外簾官住院,雖牽循舊製,但高大宏敞。又添建彌封所一院,抄錄房十五間,受卷所、布科所共十餘間,統用銀七萬兩有奇”。隻是沒提到每三年秀才們最欣喜而又最煩惱的僅僅三尺高,照千字文編了號的一長列一長列用木板釘成的考棚子一萬三千九百三十五間。但貢院範圍已比蜀王府為小,禦河之外,已是民居,僅止端禮門外直到紅照壁,在科舉未廢,貢院未改為學堂以前猶留下一片大廣場,平時客人搭棚小貿。到科舉時就必須拆光,故後來三橋以北雖已改稱貢院街(即今天人民南路的北段),但至今一般人尚呼為皇城壩。
三、滿城。在清朝恢複成都大城牆時,仍照明時的規模,在原有基礎上修建的一個完整的城。公元一七八一年,因由荊州調來之滿洲蒙古兵丁及其家屬要長住成都,以防禦和鎮壓漢人和邊疆少數民族,便在大城西部修了一道較為低薄的磚牆,一般稱為滿城。《成都縣誌》說:
滿城“周四裏五分,計八百一十一丈七尺三寸,高一丈三尺八寸。門五:禦街小東門(今天祠堂街東口與西禦街正對);羊市小東門(今天東門街東口與羊市街正對);小北門(在今長順街北口與寧夏街正對);小南門(在今小南街南口與君平街斜對);大城西門。城樓四,共十二間(隻小北門無樓)。每旗官街一條,披甲兵丁小胡同三條。八旗官街共八條,兵丁胡同共三十二條”。滿城修建當時是有整個計劃的。據書籍載:凡劃入滿城區域內的漢人官署和住宅,一律遷移到大城。滿洲將官一家占地若幹平方丈,騎兵、步兵每家占地若幹方丈,都有一定製度。甚至房屋修建格式高低也是定製劃一了的。在今天成都街道圖上,還可明顯看出長順街是一條主要大街,儼然如魚的脊背,幾十條胡同分列東西,儼然若魚刺。在公元一九一二年革命後,打破滿漢界限,改稱滿城為少城,改胡同為街巷以來已經變了,變得頂厲害的是把一個近二百年的極為幽靜的綠陰地區變為個極不整齊、雜亂而不好整理和改建的住宅區。
四、河流溝渠。清朝時代成都建設最足紀錄的便是金河、禦河的隨時修理疏浚。考明朝時候成都城內除金河禦河外,還有一條是在金河入城後分出一支繞由中城東流到鐵板橋仍合於金河;還有一條是從西北城角流入、橫經北城向東,在今天落虹橋處出城。這兩河可能都是宋朝的遺跡,到清朝都淤塞了。有些變成沒水道的大塘,叫淖塘,有些變為窪地,叫淖壩。
後來便隻剩下一些橋名湖名。但就這僅有的金河、禦河言在清末前,不惟是成都城內風景河流,且對於交通、飲用,消防都發生過一定作用。其次是溝渠(即今天所稱下水道)。當時的官溝即幹溝是全用條石砌得相當深廣的。以前的官溝圖有二份,一存成都府衙門,一存藩台衙門內,至清末都不存在了。據老人言,以前的官溝也是分北城中城南城三個係統,獨滿城沒有官溝,不知何故。三個係統的總彙在今天勞動人民文化宮西側,當時各大陽溝和今天的溝頭巷一帶。據說六十年前,即當公元一八九年時候,那帶總溝還像小溪一樣,水流。也從那時起,政治更趨腐敗,官吏隻知貪汙。以前的一些善政,沒能維持,加以成都人口日益增加,地麵使用迫切,當時腐敗政府既沒規劃也不幹涉,一任私人侵占,因此河流就越來越窄,原有兩岸都變成屋基,官溝就越退越後。原規定官溝以外的公地都是商店和住宅,不惟街道變為小巷,而且從宋朝以來一直沒有遭過洪水的城市,在公元一九九年和一九一年竟兩次因為河流溝渠不通暢,而且在豪雨之後,許多較低房屋都曾被淹過好幾天。
清朝一代成都人口,在公元一九一年前無統計。直到一九一年,成都已經開辦了幾年警察,做了一次戶籍調查。雖不很精確,大體還可靠。據正式發表數字,在城內為二十七萬七千二百零三人,在城外的(當時隻有北門外、東門外多一些街道,南門外較少,西門外更少),為三萬七千七百七十一人,共計三十一萬三千九百七十二人。也因僅止為數二十七萬多人,城內便顯得十分擁擠,許多園林勝地都被破壞,變作住宅,許多菜園荒地及城腳淖壩都變成了低簾矮戶、簡陋汙穢的若幹小街巷。因此更足證明唐宋明三代時候成都人口總之從不可能超過十五萬。
由公元一九一二年起推倒清朝專製統治後,直到一九四九年年底解放時止,三十八年當中,成都的變化太大,但不是變好,而是向壞的方向走。雖然在清末時候已漸漸有了一些小型的機器工業,如造槍彈的兵工廠,造紙廠,造銀元、銅元的造幣廠,也漸漸有了一些現代設備如有線電報局,直流電發電公司等,但畢竟由於沒有鐵路,沒有重工業,創造不出有利條件。更由於一九一一年以後軍閥的爭權奪利,有人統計從一九一三年起四川省的軍閥土匪的戰爭便達四百多次。成都是一省的政治中心,凡有野心的軍閥都想霸占它。因此,爭城之戰(連圍攻和巷戰在內),前後大小有二十多次,對日抗戰期中日本飛機前來轟炸又若幹次。每次焚燒殺掠的結果,還是人民吃虧,而且長期處在被帝國主義經濟勢力、軍閥的武力壓迫和剝削階級壓迫之下,人民日益窮困。而軍閥政客匪徒特多,投機倒把的奸商們隻知自私自利剝削壓榨,過他腐化墮落生活,根本不想建設。所以在此段時期中,總的說來,成都是繼西晉末巴西氐人李氏入侵之後,是繼宋末蒙古兵侵入之後,是繼明末張獻忠奪占之後第四次衰敗了。不過這次衰敗與前有所不同處,是看起來好像有些小小的建設,但事實上都是甚至都破壞了。例如:
一、大城城牆。這是從一九二四年開始被破壞的,直到現在一大半已成了搖搖欲墜的黃土堆,一小半已不完整,現在尚未決定如何處理。
二、滿城之牆。從一九一三年就陸續拆毀了。原來牆基已改為許多街道,今天的東城根街就是其間一大段。
三、皇城城牆。從一九二七年破壞,現在隻剩一座三洞城門,還是一九五一年初才徹底培修,成為今天的模樣。但城門的樓還未設計。
四、貢院內部和紅照壁。紅照壁係一九二五年拆毀的。貢院是從一九六年科舉廢後就改為若幹學校和一所官署。從一九一五年起,幾次改為官署,並曾作過兩次戰場,最後劃為四川大學校舍。
抗日戰爭起後,四川大學遷走,曾遭日本飛機轟炸,原有建築物被毀不少,一般平民遂移住其中。到一九四九年解放之初,整個貢院除一部分仍是實驗小學,一部分改為博物館,一部分駐公安部隊外,幾乎全為私人霸占,並化為幾千家貧民窟。一九五一年,成都市人民政府遷入後,始逐漸建立一人民新村將貧民移去,並首先將半圮的至公堂改為大禮堂。其次將博物館移到人民公園,整修了明遠樓作會議之用。一九五二年底複將部分貧民移去新村,以那地段建修一個可容納五萬觀眾的運動場。
五、金河和禦河。金河早已變成一道窄窄的陽溝。到一九五二年整修人民公園時,始將祠堂街的一段加以整理,祠堂街靠金河西的鋪房西頭一段是一九一五年以後修建的,東頭一段是一九四一年修建的,把一長段金河風景破壞了。禦河是一九一二年起便逐漸為人侵占,創成無數條極其卑陋的小街巷,是成都幾次大瘟疫的發源地。現在已著手修複。
六、溝渠街麵。官溝係統自清末業已紊亂,難於清理,但總溝尚部分完好。從一九二四年城內開始修建馬路,始完全破壞。也從這時起,城內街麵才漸漸拓寬,將全城石板街麵完全改為三合土路。但拓寬街麵並無整個計劃,兩畔街房有在三年中拆讓到五次之多,使人民財產浪費不少。因而改修的街房都甚為簡陋。現在幾乎半數都成為危險建築物。路麵也因偷工減料之故,幾乎無時無刻需要修補。雨天爛泥滿街,晴天塵土飛揚,使成都成為一個不清潔的城市。現在下水道和路麵工程已經有計劃地開始了。
七、全城所有的中等廟宇、名勝古跡,大會館、大官署都是從一九二四年起逐漸被侵占被破壞,被改修成私宅、大街、小巷、弄堂式的租佃小屋和貧民窟。如臬台衙門修為春熙路,藩台衙門修為藩署街、華興東街和幾條弄堂與私人住宅(今天四川日報社的房子便是其間的一部)。從唐朝著名的江瀆廟改修為弄堂房子(現改為衛生學校),上、中、下三個蓮池都填平了,修成大型住宅和若幹小街。這太多了,舉不勝舉。
總的說來,成都在解放前確是在向壞的方麵變。以前良好的具有民族風格,曆史意義的建築物,無論公的私的,全都受了殖民地碼頭建築的惡劣影響,而向壞的方麵變。雖然成都是有二千四百多年曆史的一座古城,就因為在曆史上經過三次的衰敗時期和近三十八年的無意義的破壞,它需要重新建設,需要有規劃的,某些可以恢複,某些可以不恢複,全麵的使它發展成一個適合將來環境條件的現代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