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中國白酒看貴州6
文化視角下的貴州酒業主要問題探究①
◆ 遊來林
摘要:貴州酒具有獨特的地域和人文優勢,並曾有過輝煌時代。但隨著國家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的經濟體製改革,除茅台酒外貴州酒業始終處於低迷狀態。從外部看,經濟環境差,造成貴州酒業的社會文化環境差;從內部看,企業體製僵化、機製老化等通病,製約了貴州酒產業的整體發展。針對貴州酒業存在的問題,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提出意見和建議,以促進貴州酒業加速發展。
關鍵詞:貴州酒業;主要問題;建議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的中國酒業界,被稱為“黔酒時代”。除了茅台酒,貴州還有老八大名酒的董酒、獲得過全國獎的習酒、貴州醇、鴨溪窖酒等數十種名酒,可謂琳琅滿目,均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和神秘的釀酒工藝令國人和同行羨慕。
白酒產品品質的優劣,與氣候、土壤、水質、釀造工藝等因素有很大關係,貴州在這些方麵具有優勢。在計劃經濟時代,由於白酒產品的短缺和專賣製度限製,貴州和四川白酒的地域優勢在全國影響較大,也由此支撐起很多白酒品牌。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計劃+批條”的貴州酒落伍了。自1990年代中後期以來,除茅台酒外,貴州的許多酒業始終處於“低迷”狀態。
一、貴州酒業1990年代以來遭重創的主要原因
(一)國家經濟體製的轉換,貴州酒業難以適應
我國由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的經濟體製改革,使“欠發達、欠發展”、公有製經濟長期居於主體地位,市場經濟基礎極薄弱的貴州各類國有企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貴州酒業多數國有企業未能及時認清形勢,不適應挑戰,未能及時進行改製調整,依舊沉浸在計劃經濟時代曾經輝煌的光環中,存在盲目樂觀、麻痹大意思想,仍認為“酒好不怕巷子深”、“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因而市場經濟意識淡漠,未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鞏固已有的市場,開拓新的市場,從而導致企業走向破產或低穀。
(二)國家對白酒產業政策性調整
白酒業是一個消耗糧食比較多的行業,加之生產白酒的企業有汙染問題、高度酒對身體有害等因素,國家將生產白酒列為限製發展的行業。基於這些原因,國家對白酒工業進行了調整。一是國家總體思路的調整:我國酒業“十五”規劃明確提出:在“十五”期間,酒業將以調整酒產品結構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滿足人民生活對酒產品的需要為基本出發點,朝著優質、低度、多品種、低消耗、高效益、無汙染的方向發展。這無疑使主要生產高度白酒的貴州酒業受到很大限製。二是對酒業具體政策的調整:從1996年開始國務院規定各部委嚴禁在公務活動中用白酒宴賓;1998年2月,國家有關部門聯合發文,要求對白酒企業進行清理整頓,決定對白酒企業實行生產許可證製度;不再安排任何白酒企業擴大生產規模。1993年年底國家稅務總局規定從1994年元旦起對白酒征收消費稅。2001年初,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白酒企業的廣告不得超過銷售額的2%,超過部分不能在所得稅前扣除。2001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調整酒類產品消費稅政策。酒稅的調整,引起了白酒企業的極大惶恐,每噸糧食酒增加1000元的從量稅,讓照章納稅的骨幹大中型酒類企業難以消化,讓瀕臨倒閉的企業命懸一線。新稅的實施,標誌著白酒業黃金時代的結束。②
(三)盲目擴大再生產
貴州一些酒業在發展高峰時,未能審時度勢,看不見大好形勢下隱藏的危機,盲目擴建導致資金短缺;盲目擴大生產,並將大量產品投放市場,造成供大於求,加上大量銷售店缺乏誠信、惡意拖欠貨款等,致使資金無法收回而導致企業倒閉或跌落低穀。
(四)一些酒業在經濟效益大好形勢下,隻顧追求經濟利益而弄虛作假,以次充好,加上大量假酒魚龍混雜等,導致企業倒閉或陷入低穀。
二、全國白酒業經過調整,逐步複蘇,但貴州酒業多數依舊低迷
經過不斷地磨合與洗禮,我國白酒產業於2003年起開始全麵複蘇。2003年全國規模以上的白酒企業產量331.35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45.32億元,同比增長11.79%,實現利稅總額134.97億元,同比增長8.4%,利潤總額42.26億元,同比增長31.45%。這些數據進一步證明了白酒行業的產業調整已基本趨於穩定,也說明了無論是在整個釀酒行業中的比重,還是自身區域間、企業間、品牌間和門類間的重組再造,開始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合理階段與複蘇發展的戰略時期。四川、山東等省還取得了驕人的成就。
在中國白酒行業的排名中,四家川酒企業的產量位列前十位,其中五糧液以15.4萬噸的產量高居榜首,沱牌居次,劍南春居五,瀘州老窖居十。川酒的“六朵金花”品牌,從群體規模上看,國內其他省市無人可比。魯酒在中國的白酒行業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據不完全統計,山東白酒企業有六七百家,有生產許可證的五百多家,僅次於四川、重慶,居全國第三位。此外,山東白酒產量最大,2003年達到了120萬噸。山東白酒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曾出現了一批諸如蘭陵白酒、景陽春酒這樣富於特色和深厚文化內涵的老牌名酒③。
而擁有豐富資源和釀酒悠久曆史的貴州,除了茅台集團外,貴州酒業的情況依舊不容樂觀:2006年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2億元,其中貴州茅台集團收入53億元,占85.48%;2007年,貴州白酒累積實現銷售收入112.20億元,其中貴州茅台集團(含稅)91億元,比2006年增長46.09%,占銷售收入的82%;利潤43.09億元,其中貴州茅台集團43億餘元,同比增長69.01%,占總利潤的99.8%;稅金40.36億元,其中貴州茅台集團36.32億元,同比增長43.29%,占總稅金的90%。
通過這一比較數據不難看出,貴州白酒的整體增長速度明顯加快。2007年,貴州白酒業銷售收入淨增長22.20億元。但是,有一個現象不能忽略,那就是除貴州茅台集團外,其他白酒企業的利潤率相當低下,扣除虧損,2007年其他白酒業的利潤隻有900多萬元。這反映出貴州茅台集團的龍頭效應日益明顯外,還反映了貴州白酒整體資源優勢的經濟轉化效應十分低,這是資源優勢的集中浪費和消耗。④
三、貴州酒業走不出低穀的原因
(一)決策部門對貴州酒業的認識與思考相對滯後
貴州酒業為什麼遲遲走不出低穀?為什麼擁有資源優勢的省份,不能發揮出其優勢?為什麼資源、技術等的優勢不能造就貴州成為酒業大省、強省?不能不讓人首先想到:是不是貴州省政府主管酒業的領導及其職能部門對貴州酒業的認識上、思想上有問題?進而在製定有關政策上未能很好地促進貴州酒業的發展?
川酒發展壯大的曆程,有許多啟示可以供貴州白酒產業發展參考。
在全國曆次名酒評選中,四川的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全興大曲、沱牌曲酒和郎酒都順利上榜,構成了川酒的“六朵金花”品牌。事實上,川酒“六朵金花”的產生,絕不是偶然的,除了白酒企業產品具有自身的優勢外,更重要的是川酒的發展受到四川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得到省和有關部門優惠政策的大力扶持。……四川省領導中,有人專職負責白酒產業的發展,其產業發展研究、發展規劃都做得很詳盡。長期以來,對於重點白酒企業的擴張,四川一直強調“放水養魚”,從稅收等各個方麵給予政策優惠。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