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六朵金花”互相輝映,而貴州則是“一枝獨秀”。問題在於:四川能做的事,貴州為什麼做不了?貴州為什麼打造不了在全國叫得響的四朵、五朵金花?是貴州釀酒的資源條件不好嗎?不是。貴州白酒資源優勢十分突出。除了擁有“國酒茅台”這樣的高端全國性品牌和獨一無二的醬香型白酒工藝外,“黔北名酒帶”、“貴州習酒城”、“安順—平壩名酒帶”等資源集中優勢也相當明顯。貴州酒的最大資源是:成熟的釀酒技術、悠久的釀酒曆史、豐厚的釀酒文化、知名的釀酒品牌和良好的品質口碑。據行業內統計,貴州酒的主要經濟指標排位一直靠前。2002年,銷售收入利潤率23.24%,居全國第一;利潤6.25億元,全國第二;稅金7.88億元,全國第三;銷售收入26.91億元,全國第四。⑥
是貴州省政府這級沒有思考嗎?好像也不完全是。2003年初,在貴州省十屆人大會召開期間,貴州白酒產業尤其是“茅台酒”產業發展第一次寫進省政府工作報告中; 2005年,省輕紡行業管理辦公室擬出振興貴州釀酒工業的發展思路,提出了振興黔酒的五大課題。
特別是2007年,貴州加大了發展白酒的步伐,采取了不少新的舉措:當年8月,貴州酒發展峰會在貴陽舉行;9月8日,酒文化論壇在貴州大學舉辦;12月13日,省政府發布《關於促進貴州白酒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指導意見》(黔府發[2007]36號)和《關於促進貴州茅台酒廠集團公司又好又快發展的指導意見》(黔府發[2007]37號)。根據省政府關於貴州白酒發展的指導意見,圍繞貴州白酒業整體做大做強的發展思路,貴州白酒將以大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鞏固提升“國酒茅台”世界品牌地位,創建並全力打造“貴州白酒”品牌為主體思想,以現有白酒產業條件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品牌建設為核心,以重點企業為龍頭,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積極推廣循環經濟生產方式,加大政策支持、科技保障力度,促進資源整合,盤活存量,做大總量,提質增效,提升貴州白酒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提高名優白酒品牌產品市場占有率,擴大“國酒茅台”中國名酒基地,逐步建成“貴州白酒”中國名酒基地。⑦
問題在於:這些思路是否來得過晚?這些思考是否符合事物發展規律,進而製定的政策能否促進貴州的酒業發展?合理的方針政策製定之後,有無具體可行的措施予以貫徹落實?貴州酒業的現狀不能不令人想到這三個問題,並且產生種種懷疑:我們欠發達地區是不是常常因為觀念的落後而導致各方麵落後?是不是“規劃規劃,牆上掛掛”,真正落實卻很少?或是不是缺乏有強烈事業心的主管領導及其職能部門去做好應該做的事?等等。
(二)貴州酒業發展的“社會文化環境”不好,問題較多
地理環境是指“生物特別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地理環境可分為自然環境(或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環境(或經濟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上述三種環境各以某種特定的實體為中心,由具有一定地域關係的各種事物的條件或狀態所構成。這三種地理環境在地域上和結構上又是互相重疊、相互聯係的,從而構成統一的整體地理環境。”⑧在人類產生之前,地理環境隻有自然環境,人類產生之後,人類活動就會或多或少地改變自然環境,完全單純的自然環境就不再存在。隨著人類生產的發展,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逐漸形成,並且越來越起作用。到了近現代,已很難將這三者嚴格區別開來。
貴州酒業的自然地理環境是很好的。但是,貴州經濟欠發達,由此而形成的經濟地理環境不能令人滿意,“欠發達經濟”基礎上形成的“文化”存在不少缺陷,這就造成了貴州酒業發展的“社會文化環境”存在問題。貴州酒業的“社會文化環境”又對貴州酒業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環境產生影響,使自然地理環境的優勢難以發揮或不能全部發揮出來。
1.受經濟欠發達的製約和觀念的影響,酒稅高,酒業負擔重
筆者每到一個酒廠,問及貴州酒業發展問題,廠領導無一不感歎“太難”,“沒有更多的政策支持”、“稅又特別重”、“廠負擔重,上麵來的各類人太多”等等,這都反映了一個突出問題,貴州酒業生存和發展的社會文化環境不好。可看出,由於對“經濟的文化”不重視,導致了“經濟的文化”對酒業經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和製約。
釀酒工業是貴州地方財政的支柱,貴州對白酒的依賴勝於山東、四川。2004年,全國白酒行業平均稅賦16.3%,貴州為32.3%。主要產酒的省份:山東13.7%、四川13.4%、安徽15%、河南10.6%、江蘇14.8%、湖北11.6%,均比行業平均低。而貴州酒業的平均稅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6個百分點,其中茅台集團稅率高達45%(五糧液為21%、瀘州老窖為19%)。茅台酒的稅收是酒行業中最大的。山東等省經濟總體形勢比貴州好得多,雖然也存在酒財政現象,但他們的產業結構比較合理,稅源豐富,這樣,政府可以給白酒企業更寬鬆的政策環境(文化環境),如在“簡稅還貸”期間,企業改製、企業擴建、技術改造、融資等方麵都得到了優惠,給企業發展壯大提供了保障。
2006年,川酒銷售額342億,骨幹企業貢獻80億左右的稅收,綜合稅率不到25%。貴州酒銷售額70億左右,貢獻稅收達42億左右。川酒342億元中上稅80億與黔酒70億元中上稅42億元,稅收比例黔酒企業隻能“望洋興歎”。目前,我省對白酒征收的是高稅率,國稅和地稅加起來高達40%多。
2.白吃酒企業的情況較為嚴重,加重了企業的負擔
此外還存在把企業當做“唐僧肉”,人人都想吃一口的問題。筆者曾問過某集團老總,為什麼當初不把酒廠建在城區附近,以更好地發揮城鎮交通、文化與旅遊等優勢。老總說:他們考慮過,但離縣城太近,酒廠哪會夠“吃”?那麼多部門與領導,哪個你得罪得起?現在離這麼遠,來的仍不少。老總還說,酒廠發展還不錯,早就想擴建,但算來算去不敢做大。為什麼,“樹大招風”,怕高稅收、怕更多的單位和人來“吃”、怕做廣告,一句話:怕槍打出頭鳥。問題還在於,這種情況絕不是個別的。
市場經濟以來,不少貴州酒企業遲遲不改製,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當地政府舍不得這塊“唐僧肉”,致使企業跟不上社會發展而走入低穀或破產。
3.對省外白酒市場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未建立科學有效的營銷體係
近幾年,筆者到過四川、重慶、雲南、湖南、湖北、甘肅、青海、寧夏、北京等省市,特別留意了白酒市場。在外省,除了有茅台專賣店或在名酒店有茅台外,在眾多的煙酒銷售店裏,根本看不到貴州酒的影子。問銷售員:“貴州有很多好酒,為什麼不賣?”銷售員往往反問:“貴州除了茅台,還有什麼好酒?”而售酒的地方,幾乎都有四川的五糧液、郎酒、劍南春、瀘州老窖等名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