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問題也應提出,那就是國酒茅台如何更好地實現包容性發展。換一種說法,就是國酒茅台既要維護好“國酒”的光榮稱號,鞏固好醬香“領袖”的地位,又要體現出“國酒”和“領袖”的大氣與風範,體現出更好的曆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這是很多企業的期盼,“國酒”自身也在努力。
三、關於“黔酒”的創新問題
對於傳統產業而言,繼承和創新始終是兩大主題,繼承是存在的依據,創新是發展的動力。黔酒的醬香優勢是公認的,但濃香優勢不明顯,董酒優勢有待進一步發掘和加強。貴州濃香型酒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和九十年代前期,曾有過較好表現,如安酒、鴨溪窖酒、習水大粬,湄窖等,後來的貴州醇、青酒、小糊塗仙、百年糊塗、酒中酒等也有一定名氣。但是,翻開中國的評酒記錄,全國名酒(金質獎)中沒有貴州濃香型酒的位置,在優質獎或銀獎中,全國前後有40個左右濃香型酒獲獎,貴州在前四屆不見身影,第五屆才進入兩個(安酒、湄窖)。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直到現在,貴州濃香型酒總體上處於低潮期。個別企業雖顯活躍,習酒也較好地提出 “黔派濃香”的概念,但整體上講還沒有表現出優勢。表現在總量上和覆蓋麵上相對較小,產品結構中低檔酒比重大,而這恰恰不是黔酒的優勢。濃香型酒占全國白酒總量約70%,已經飽和,今後濃香型酒的比重將逐步減少,內部競爭將進一步加劇。醬香型酒、正在發展中的新香型酒和區域性個性化特征明顯的酒,其比重將不斷增加。貴州濃香型酒要在調整和恢複中重建品質、重樹形象、重構優勢。但要看到,過去是供不應求,現在是供大於求,重樹濃香品牌的難度可想而知。
貴州董酒曾以獨具的芳顏榮獲全國名酒稱號,在市場上一路風光。董酒神草入曲,神藝入工,神韻入骨,神態入味,令酒人傾倒。“不喝董酒不懂酒”,雖有自戀之嫌,但“不喝董酒遺憾久”卻不為過。“此曲隻應天上有”,但惜人間少知音,這是現今對董酒的感受。董酒的風格很獨特,其配方屬國家級秘密。董酒的美很“冷豔”,令多數人讀不懂。如何讓天下俊男爭寵“冷美人”,可是要下一翻大功夫、真功夫、苦功夫。
本人多年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貴州濃香型酒可能優勢難顯,董酒的振興還需要一個過程,我們能否依托現有的優勢,創新一個新的品類,這個品類就是醬兼濃的兼香型產品。受“黔派濃香”的啟發,我認為可稱為“黔派兼香”。
以醬兼濃為特征的“黔派兼香”可創如下優勢。
其一是取醬濃之長,補醬濃之短,適應或創造新的需求。醬香型酒有兩個短板,一是其味道開始時部分人難以接受,二是生產周期長,產量低、資金占用大。濃香型酒已過剩,特別是新型白酒帶來極大的負麵影響。消費者求變心理活躍,一直在尋找口感好、質量優、風格突出、價格合理的產品,“黔派兼香”在揚長避短的基礎就可滿足這些需求。其二是創新“黔派兼香”有較好的基礎和條件。醬香工藝和濃香工藝都非常成熟,要在對酒和市場深入理解的前提下,對醬濃兩種工藝進行擇優融合,從科技層麵和市場層麵上係統解決相關問題。兼香型酒在全國有不少,但我堅信“黔派兼香”將更具特色和競爭力。習酒公司已經朝這個方向作了可喜的探索,其生產的“習將軍”就是醬兼濃兼香型產品,當更勉力,前景可期。三是作為“黔酒”的新生力量,將進一步增強“黔酒”的優勢和整體競爭力。如果“黔派兼香”能成氣候,很可能會成為繼醬香之後的第二大特色,建議貴州的濃香型酒廠積極探索。
上述思考難免淺薄,冒昧成文,尚望方家賜教。
何邦榮,中文專業畢業,讀過MBA。曾在機關、區鎮、企業工作過,當過小領導。曾任中國白酒協會第二協作會副秘書長,省釀酒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市企業家協會副會長,市曆史文化研究會理事,酒廠廠長、董事長、總經理,具高級職業經理人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