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中國白酒看貴州11
國酒文化城——漢館
貴州白酒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 周山榮
摘要:本文采用數據分析、邏輯分析等方法,對貴州白酒產業的現狀進行描述,對貴州白酒產業發展特征進行分析,指出貴州白酒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發展貴州白酒產業的對策,樹立貴州白酒產業發展新理念。
關鍵詞:貴州白酒;發展現狀;對策
貴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白酒產業發展,把加速發展白酒產業作為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重要抓手,作為加快推進工業化的切入點和突破口,貴州白酒產業發展迎來了又一個春天。因此,研究和探討貴州白酒產業發展現狀、趨勢及對策,對於加快振興貴州白酒產業,實現“一看三打造”的發展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貴州白酒產業發展的現狀
貴州白酒在經曆了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鼎盛輝煌後,進入了長達10年的低迷時期。全省白酒產量一直在10萬噸左右徘徊,低穀時僅8萬多噸。到2004年,規模以上企業白酒產量僅9.2萬噸,工業總產值為38.5億元。
近年來,貴州省委、省政府重視貴州白酒工業的發展,旗幟鮮明地把黔酒振興擺上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到2009年底,全省共有白酒產生企業(含小酒廠、小作坊)712戶,其中有生產許可證的249戶,規模以上的67戶;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4戶;從業人員3.6萬人。2009年白酒設計產能42.5萬噸,實際產量22.7萬噸。
1.貴州白酒擺脫低迷,正在複興。隨著居民生活的改善和消費市場的升級,近年來,貴州優勢香型醬香型白酒在省內外市場持續升溫。為此,貴州白酒企業積極調整產品結構,擴大生產規模,加強市場拓展,呈現較好的發展態勢。在國酒茅台的強力引領和帶動下,貴州白酒產業整體上基本擺脫低迷狀態,初步形成了以醬香型為主體,濃香、董香、兼香等多種香型競相發展的格局。但是,與四川、山東等酒業大省的差距仍然較大,產業全麵複興還有待時日。
2.貴州白酒效益較好,但規模偏小。2010年全省白酒工業總產值居全國第3位,銷售產值居全國第5位,利稅率居全國第1位。今年1-4月,全省規模以上企業白酒產量6.4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43.7%;工業總產值86.5億元,同比增長47%,工業增加值65億元,同比增長31.2%。雖然去年以來貴州白酒產業發展速度較快、效益較好,但2010年的產量在全國列第13位,與四川、山東、河南等省相比,發展規模總體上仍然偏小,與貴州白酒的名氣和地位極不相稱。同時,全省白酒企業規模也普遍偏小,除茅台集團一枝獨秀外,大部分產值都在億元以下,且整合度不高,競爭力不強、市場占有率低、發展後勁不足。
3.貴州白酒地域特征明顯,但缺乏整體優勢。因自然稟賦、曆史傳承和發展條件的不同,貴州白酒產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白酒產業相對集中在遵義市,特別是以遵義、仁懷、茅台為主的地域性特征十分明顯。全省白酒產業雖然從區域上集中程度較高,但是並沒有形成整體抱團發展的拳頭效應,大部分白酒企業往往各自為政、無序發展,人力、物力、技術資源分散,有效資源得不到整合利用,整體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不強。
4.政策環境相對偏緊,潛在競爭能力降低。省經信委委托稅務師事務所,對有代表性的9戶白酒企業(不含茅台)的稅負與國內A股白酒企業進行比較,認為貴州白酒企業稅負明顯高於其他省市:增值稅負率高出省外企業平均數2.5倍,消費稅負率高於2.69倍,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稅負率高出0.74倍,所得稅稅負高於0.9倍,貴州省9戶白酒企業的平均稅負為28.79%,高於省外白酒企業平均數據的1.73倍。雖然全國白酒產業稅率政策相同,但貴州省與其他省區相比,在執行稅收政策、采用征收辦法上靈活性不夠,導致貴州白酒產業利稅率較高、企業負擔相對較重、潛在成本競爭力降低,產業吸引力和成長性受到抑製,弱化了長遠的培植能力。
5.品牌建設明顯乏力,市場拓展能力較弱。貴州白酒產業依托豐富的生物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特殊的工藝,形成了包括茅台、董酒在內的2個國家名酒,6個國家優質酒,40個貴州名酒共48個國內知名品牌和一些新興品牌。但是,由於貴州白酒品牌建設長期滯後,市場開拓力度不夠,缺乏政策的引導和扶持政策,更缺乏對貴州白酒的整體推介和營造聲勢,出現貴州白酒“一流的品質、二流的市場、三流的營銷”的現象。原有品牌的地位和影響力不僅不能鞏固和提升,還呈現出逐步衰退和削弱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