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不是命運,並非要靠“碰”才能得到。捕捉、把握並善用機遇是一種能力,趁勢而為,會幫助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苦苦跋涉時,有一次轉折性的飛躍,從而取得不斷的成功。
學會發現時機,發現時機中的關鍵點,然後順勢而為。人生有很多次選擇,每次選擇都有其最恰當的處理方法,這樣問題才會被合理解決。比如說,騎車的時候,我們都喜歡順著風向對方行駛,因為這樣騎車就會變得輕鬆省力;買東西的時候,我們都會貨比三家,然後挑選一家性價比最高的,這樣的東西才是最符合我們心意的……
抓住每一次機會,然後借助這次機會為跳板,讓自己離成功越來越近。“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在《勸學》中,一直說著這樣一句話。善於選準時機,善於借勢,我們才能成就自己的非凡夢想。
李蓮英是清代晚期直隸河間府人,由於他家徒四壁,而且無父無母,李蓮英成了個街頭混混,還曾經因為賣火藥而鋃鐺入獄。出獄之後,走投無路的李蓮英想到了自己的同鄉沈蘭玉,他可是慈禧當時非常寵幸的太監。無奈之下,李蓮英索性下定決心淨身入宮,投奔了沈蘭玉。
入宮伊始,李蓮英隻是在梳頭房裏做事,但他並不安於現狀,他知道在宮裏如果想要出人頭地,就必須要攀附一個貴人,所以他一直在等待機會。
有一次,慈禧太後想要換新發型,但是其他太監弄了半天,慈禧都不甚滿意。李蓮英聽說了這件事,覺得是個機會。他知道最會打扮的就數勾欄裏的粉頭了,於是就去找她們學習最新、最漂亮的發型。慈禧看了一下,非常滿意,就讓李蓮英做了梳頭房的管事。
這次的成功對李蓮英來說隻是一個開始,慈禧已經注意到了他。但如果想要出人頭地,單單被注意到是不夠的,還必須要讓慈禧看重自己,成為她的心腹才行。
鹹豐皇帝深知慈禧手段非凡,而且很有野心,怕自己死了之後慈禧專權,成為第二個武則天。於是,鹹豐臨終前跟大臣肅順商量,準備一不做二不休,除掉慈禧。
這些消息不經意間被李蓮英聽到了。現在,他麵臨一個選擇:是把這事爛在肚子裏,還是把事情說出去。說了,他很可能會成為宮廷鬥爭的犧牲品;但如果不說,他的靠山也就倒了。最終,他選擇了冒險,把這件事告訴了慈禧。
慈禧率先采取了行動,製定了計劃。鹹豐一死,慈禧就發動了一場宮廷政變,殺了鹹豐寵幸的三位大臣,還罷免了一些平素看不慣自己的大臣,讓五歲的同治皇帝繼位,自己大權獨攬。
當然,從這次事件之後,李蓮英就真正成為了慈禧的心腹,一躍成為曆史上最風光的大太監之一。
李蓮英的成功在於他選準時機,攀附到了慈禧這個貴人。他慧眼獨具,發現慈禧是一個能夠在未來有所作為的重要人物。同時,他也懂得把握機會,“梳頭事件”讓他入了慈禧的法眼,宮廷政變讓他一步登天,從此榮華富貴享之不盡。可以說,沒有選擇對慈禧這個貴人,就沒有後來的大太監李蓮英。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這個力可以是外力,也可以是貴人。要想采摘成功的果實,不僅需要勤奮苦幹,而且還需要選準時機,學會借勢。
我們選擇時機,就要像庖丁解牛一樣,以無厚入有間,刀刀切中根本,這樣,問題才能解決。選擇正確的時機,為自己未來的發展積蓄力量,這樣,我們才能借坡下驢,才能讓自己因為前麵鋪陳開來的形勢而取得成功。
時機不是等出來的,守株待兔就必然會餓死,我們隻有學會主動出擊,才能把機會握在手中,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順勢而為。順勢而為是借著這個時機,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和特長,這樣,夢想才會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