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斷”在選擇——取舍有道,才能受益良多(1)(3 / 3)

孟子前後大相徑庭的舉動讓門客感到十分奇怪,不知孟子為什麼拒絕齊國饋贈的百兩黃金,卻接受薛國的區區五十兩。陳臻率先提出了這個問題,他問孟子:“齊王送你一百兩的金子,你不肯收;薛國才送了齊國的一半,你卻接受了。如果你剛才不接受是對的話,那麼現在接受就是錯了;如果你剛才不接受是錯的話,那麼現在接受,不是前後言行不一嗎?”

孟子回答說:“其實,事實不是你想的那樣。在薛國的時候,我幫了他們的忙,為他們出謀劃策,平息了一場戰爭。我也算個有功之人,這些物質獎勵是我應該得到的。而齊國人平白無故地給我那麼多金子,是有心收買我。君子是不可以用金錢收買的,我怎麼能收他們的賄賂呢?”

大家聽了之後,都十分佩服孟子的高明見解和高尚操守。孟子仁義的名聲也從此開始遠播四方。

麵對無故的恩惠,孟子不為所動,沒有被糖衣炮彈轟炸得喪失了冷靜的頭腦。他沉著地進行了一番分析,知道哪些錢財是屬於自己應該拿的,哪些錢財不屬於自己範圍內的。這不僅體現了孟子的高尚操守,而且告誡後人,不是所有的利益都是屬於自己的,隻有學會取舍,才不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在取與舍的問題上如何進行抉擇,其實是與人們的胸懷和能力息息相關的。人們通常按本性行事,處事光明磊落的人重視榮譽卻不執拗於過往雲煙的功名利祿。當取則取,才能得到長久的收獲,這才是選擇智慧的真實體現。

成功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切合實際,有一個限度,在這個限度之內,我們能盡最大能力取得成功。不管誘惑有多麼強大,我們都要有屬於自己的一套判斷原則。誘惑隻是表麵現象,我們要做的就是撥開這一層表象,找到誘惑背後的真實。

果斷選擇是一種智慧,取舍也有其必須要遵守的原則。誘惑隻是讓我們內心蠢蠢欲動的一種刺激,我們要做的就是分析,然後平複自己躁動的內心,誘惑麵前,學會取舍,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長路上展現出自己人生的大智慧,才能越走越遠。

欲望有取舍,當斷則斷

一代名臣曾國藩曾說:“得失有定數,求而不得者多矣,縱求而得,亦是命所應有。安然則受,未必不得,自多營營耳。”正如曾國藩所說,人生中得失就像是有一種潛在規律在左右一樣,所有事情就像是早就安排好了一樣。我們本身的欲望也一樣,它出現之後,必然會有得失尾隨其後。

其實,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得而複失的過程,就其最終結果而言,失去比得到更為本質。隨著整個生命的離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將失去。世事無常,沒有任何一樣東西能夠被真正占有。既如此,又何必患得患失?我們應該做,也是所能做到的,便是在得到時珍惜,失去時放手;安然於兩者之間,心平而氣和。

欲望有大小,得失有終始。其實世間的一切本就是如此,如果你認為選擇簡單,它就會變得簡單;如果你認為選擇複雜,它就會變得複雜。

在一個雷電交加、大雨傾盆的夜晚,你開著車準備回家,在回家的途中,你看到三個人正在焦急地等待公共汽車的到來,這三個人分別是:一位是快要死亡的老人,他需要馬上送往醫院急救;一位是醫生,他曾經救過你的命,你想報答他,但是一直沒有機會;一位是你心儀的女孩(男孩),她(他)是你做夢都想要娶(嫁)的人,她(他)是你生命中最珍惜的人,如果錯過了,以後就再也沒有了。但是更為痛苦的是,你的車隻能再坐下一個人,你應該如何進行取舍呢?

這是一家公司的麵試題,幾百名的應征者中,隻有一個人的答案讓麵試官滿意,並且錄用了他。這個人隻說了一句簡簡單單的話:“把汽車和鑰匙都給醫生,讓醫生開車載著老人去醫院,而我則留下來,陪我的夢中情人一起等公共汽車。”

人活著難免有取舍,就像這道選擇題一樣,我們都希望得到完美,但是完美往往是不存在的,如果醫生不會開車怎麼辦,又或者接下來車壞了怎麼辦?正因為事情的不完美,我們才會選擇珍惜。

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當欲望出現的時候,我們就會執著地去追求,而且更多的時候是不見棺材不落淚。當欲望來臨時,我們總認為得到本就理所當然,失去反而成了非常態。所以,每每失去,就不免感傷和追憶。

其實,當我們冷靜下來,心中就會明白,在漫漫人生長河中,欲望與得失相伴左右,。果斷判斷,才能讓欲望和我們的能力平衡,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閑適人生。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向來被世人奉為安貧樂道,高潔傲岸的精神典型,一段《五柳先生傳》便足以為證: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