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說”出商機——商機無限,關鍵還看怎麼說(2)(2 / 3)

小張知道,保險公司,人員流動是非常大的,公司會根據平時業績進行測評,挑選優秀人才,最後留下20%有能力的人,而這20%的人手上卻擁有80%的大客戶,所以,小張非常努力,一定要在公司員工中脫穎而出。

小張工作了幾天發現,保險營銷,明顯是供大於求,如果想要成功,就要找到自己的客戶群,不能讓任何資源浪費掉。小張決定用80%的精力找到20%的客戶,再用自己80%的優質服務滿足這20%的客戶,這樣,這些客戶就握在自己手裏了。這樣,小張的業績可以迅速增長起來了。

小張認為,這樣還不穩妥,他認為公司80%的業務收入來源於20%的大客戶,為此,小張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開始挑選那些大客戶作為自己的發展對象,並且為他們提供VIP服務,不讓他們從自己手中流失。就這樣,小張的工作不但井井有條,而且業績遠遠超出了同類員工。

小張對自己的工作安排非常有層次,先是尋找客戶,然後是積累客戶,最後才是篩選大客戶。循序漸進,通過一番摸底,小張逐漸發現了給自己創造最大業績的20%大客戶,並且為他們提供貴賓級服務來拉攏他們,牢牢把握住了屬於自己的資源。

選對大客戶人群是非常重要的準備階段,找對之後,我們才能發揮出說的能力。如果我們沒有前麵的鋪墊,就不能讓說發揮威力了。做營銷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客觀分析,而不是隻看表麵現象,表麵現象隻會麻痹你的神經,進而讓你做出錯誤判斷。

大客戶有些是可遇不可求,如果抓到了他們,就像是抓住了主要矛盾,這些大客戶不僅會給你帶來經濟價值,而且會給你帶來潛在發展空間。這些大客戶必然是有些經濟實力和影響力的,而他們的歸附,必然會給你樹立起良好的口碑,其他小客戶也會跟從這種風向的引導,選擇和你合作。

二八法則就像經濟學中的一道獨特的風景,你不知道它從何處而來,也不知道它要往何處而去,你隻知道,運用它,你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摒棄它,你將收到事倍功半的惡果。二八法則的正確性是毋庸置疑的,世界上很多大公司都非常重視二八法則,並且能夠靈活地運用,這樣那些企業才取得了今天這樣輝煌的成績。

利用攀比心,說出客戶的購買欲

我們每個人,都有虛榮心理,這就注定攀比心理之不可避免。攀比是一種刺激,營銷人員如果善於利用這樣一種刺激,就可以刺激客戶的購買欲,就能讓他們心甘情願的選擇購買。其實,攀比的心理從古人那裏,我們也能看出一二,不信就讓我們來看下麵這個故事:

西晉時期,石崇與王愷都是當時的富翁,他們不僅有錢,而且喜歡攀比。不管是什麼,隻要是能看到的,他們都會攀比,比如衣著服飾,珠寶車馬等等。晉武帝是王愷的外甥,所以,就經常幫助王愷,希望他能夠把石崇壓下去。

有一次,晉武帝把一棵二尺多高的珊瑚樹送給了王愷,王愷看到這棵珊瑚樹非常歡喜,他覺得這次比富一定能把石崇比下去。於是,王愷就帶著珊瑚樹找到了石崇。

石崇看了看,就取出鐵如意,對準珊瑚樹就是一下子,珊瑚樹承受不住,當即就變得粉碎。

王愷非常傷心,認為石崇是因為嫉妒,才會把自己的珊瑚樹雜碎的,忽然之間,怒氣橫生,就想要斥責石崇一番。

不料,石崇隻是微微一笑:“別生氣,不就是一棵珊瑚樹嗎?我馬上賠給你。”石崇邊說邊吩咐手下取來珊瑚樹,王愷隻見石崇的珊瑚樹足足有六七棵,而且每棵都有三四尺高,本來驕傲的神情頓時就消失了。

王愷和石崇都是攀比的行家,如果每天不攀比,就會覺得好像缺了點什麼。但是攀比的結果必將是坐吃山空,家破人亡,不會有好結果的。人都是虛榮的動物,都喜歡攀比,別人一月賺兩千,恨不得自己賺一萬才肯罷休,如此攀比下去,永遠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又怎麼會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