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不相為謀,誌同而道合,才能與之謀。懂得思考,深諳人心,我們才能說出共識。話不投機半句多,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會願意和一個話不投機的人成為朋友。
想要和身邊人成為朋友,就要勇敢去說,而且還要會說,隻有這樣,我們才能讓對方看到你的真誠。投其所好,說一些讓對方感到溫暖的話語,對方才會願意向你靠近,才會願意和你成為朋友。
首因效應,讓口才開啟人脈之門
初次見麵的幾分鍾,就會給別人留下第一印象,所以,你必須重視起這幾分鍾,也許正是在這分鍾裏,決定你一件事情的成敗。如果你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彬彬有禮,舉止謙和,就會讓對方感覺到一種久違了親切感,這樣你再切入正題就會好很多了。如果你初次見麵就自顧自地滔滔不絕或者是目中無人,對方就會感覺你這個人浮躁,很難相處,最後,很有可能第一次見麵就成了最後一次見麵。
初次見麵,因為還沒有進行進一步的深入了解,所以外在的言行舉止就顯得尤為重要。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效應,名叫“首因效應”,又被人稱作“第一印象”效應。這種效應說明,第一印象往往會影響到別人對一個人的深入評價。如果初次見麵,你的言行舉止非常不得體,雖然對方對你的態度會隨著兩個人交往的不斷深入而改變,但是第一印象的影響卻是非常深遠的,一般不會因為交往深入而完全散去。
想要打動人,你的口才很重要。用說打動人心,用說開啟人脈之門。你的口才就是你人生未來發展方向的標杆,展現出說的能力,你才能夠得到人心,才能夠在人生長路上走得更遠。
在一次大型招聘會上,一個大學應屆畢業生走到某知名機械製造公司的桌子前問道:“請問你們需要一個好的技術員嗎?”言語中透著自信,顯然自己就是那個“好技術員”。
“不需要。”招聘者回答得很幹脆。一個毛頭小夥子,能是什麼好技術員。
“那麼,好工人呢?”這個大學生明顯沒有放棄的意思,語言還是那麼自信。
“不需要。”招聘者的態度也很堅決。
“那麼門衛呢?”大學生還不放棄。
“不需要。”招聘者也還是那樣堅決。
“那麼——,你們一定需要這個。”大學生從公文包裏拿出一個硬紙做的三角形牌子,上麵寫著“暫不招人”。
招聘者笑了,他很欣賞這個大學生的口才、自信和創造力,在一番交談後,大學生加入了這家大型公司的銷售部。
若是這位大學生也像一般求職者那樣在遭到拒絕後淺嚐輒止,扭頭就走,那麼他也就失去了這次機會;若是他也像一般求職者那樣在求職時見麵就投自己的簡曆,那麼招聘者也就會象征性的翻一下簡曆,然後告訴他回去等消息了,那麼他還是會失去這次機會。大學生很聰明的在三言兩語當中展示了自己的口才、幽默、自信和創造力,當然,那塊牌子是整個對話的亮點,沒有這塊牌子,前麵的對話就都成了廢話,相應的,正是那塊寫著“暫不招人”的牌子讓之前的對話統統成了大學生展示自己才華的武器,並成功地給對方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
與人交往,言行舉止非常重要,雖然無法讓人對你做出一個係統的判斷,但是至少我們能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這樣,接觸起來就會順利多了。有人會說,第一印象就是花瓶印象,漂亮帥氣的就一定會有好人緣,醜陋的人就一定被人厭惡。其實,這種認識是片麵的,如果你舉止大方,言行得體,就算是《巴黎聖母院》中的敲鍾人卡西莫多也會讓人心生好感。良好的舉止是與人交往的前提,是我們結交到朋友的重要保證。
於洪是一家谘詢公司的主管,多年的營銷經驗讓他養成了遇人搭訕的好習慣,有時候就是這麼不經意的閑聊,客戶就出現了。
有一次,於洪受公司的委派,去外地出差。當他登上飛機的時候發現,自己的位子被別人占了,於是就主動和那人打招呼:“你好,你坐的位子好像是我的!”但是那人卻是麵無表情,把臉側了過去,沒有搭理於洪。
飛機馬上要起飛了,但是那人仍然沒有絲毫讓座的意思,於洪看他表情冷漠,肯定是遭受到了什麼打擊,於洪認為,他有困難,這為自己認識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
於洪正在思考,怎麼和那人交流,沒想到那人卻歎了一口氣,接著於洪也跟著他歎了一口氣。於是那人就把頭轉了過來。
於洪看他把頭轉過來了就問他:“先生,您有什麼煩心事啊?怎麼在歎氣啊?”
於洪看他沒有了反感,就繼續說:“時間還挺長的,不如我們先聊聊吧!把煩心事說出來,說不定我能幫您解決呢?”
那人就說:“我是深圳一家模具公司的老板,現在深圳模具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們公司已經三個月入不敷出了,現在公司已經是在苟延殘喘了,如果再沒有辦法,就要關門大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