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①黑格爾:《曆史哲學》,王造時譯,第82頁,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
②同上注,第83頁。
③福柯:《地理學中的問題》,轉引自愛德華·W·蘇賈:《後現代地理學》,王文斌譯,第15頁,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④愛德華·W·蘇賈:《後現代地理學》,王文斌譯,第17頁,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⑤《文學革命論》,1917年2月1日《新青年》2卷6期。
⑥《崛起的詩群》,《當代文藝思潮》1983年1期。
⑦彼得·奧斯本:《時間的政治——現代性與先鋒》,第3—4頁,王誌宏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⑧斯達爾夫人:《論文學》,見伍蠡甫主編《西方文論選》下卷,第141頁,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
⑨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法國的浪漫派》,第19頁,李宗傑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⑩該書所記載的地下沙龍有:1.以牟敦白為核心的沙龍,主要活動於1965至1966年期間,主要成員有郭路生、王東白、甘恢裏、郭大勳等,以詩歌創作為主。2.以郭沫若之子郭世英為核心的“X小組”,主要活動於1968年前後,該小組以思想活動為特點,討論涉及時事和重大政治問題,後被發現,郭世英被捕,1968年4月26日被迫害致死。3.以張郎郎、董沙貝、張文興、張新華、於植信、張振洲、張潤峰等主要成員的“太陽縱隊”,活動時間很短,但影響很大。4.以回城知青黎利為核心的“地下文藝沙龍”,活躍於1969年冬天到1970年,在這個沙龍中曾誕生了廣有影響的小說《九級浪》(作者畢汝協)以及《逃亡》(佚名)等,這些作品明顯與時代的主調不相符合。5.以趙一凡為核心的“地下文藝沙龍”,大致活動於1970年以後。趙一凡與大多數知青出身的沙龍核心不同,他生於1935年,父母為高級知識分子,其本人自幼多病,曾長期臥床,靠自學成才。因為年齡較大,他的思想十分成熟,所以有很大影響力。他主要以傳播西方文學與哲學書籍為渠道,影響周圍青年,1975年初,他以“交換、收集、擴散反動文章”的罪名,被冠以組織反革命集團“第四國際”之名,被捕入獄。6.1972年前後在國務院宿舍、鐵道部宿舍活動的,以回城女知青徐浩淵為核心的地下沙龍,成員眾多,主要任務為畫家彭剛,譚小春、魯燕生、魯雙芹等人,還有後來成為“白洋澱詩人”的嶽重(根子)、栗世征(多多),還有已然在圈子中負有盛名的依群,它後來對催生“白洋澱詩歌群落”產生了直接影響。除上述集體活動的思想性群落,該書還提到了一些異端與另類人物,如李堅持、劉森等,據稱這些人大都留有另類的外表,擅長藝術或學為雜家,有神經質的氣質,甚至具有“職業革命家”的風度,他們通常也以文學與藝術為媒介,向周圍青年傳播思考人生、不滿現實的異端思想。上述內容參見《“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學》一書的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朝華出版社1993年版。
見北島在1978年底給伍立憲(啞默)的信,未刊。
韓東:《關於詩的兩段信》,《青年詩人談詩》第124—125頁,1985年印行,未刊。
參見本書附錄部分,該文此前未刊。
歐陽江河:《沒有了詩歌,就沒有了下一個奧斯維辛了嗎——答安琪問》,《經濟觀察報》2006年6月12日。
參見Maghiel van Crevel :A Research Note and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MC,Leiden University(Copyright February 2007).
參見程光煒:《不知所終的旅程——序〈歲月的遺照〉》,《山花》1997年第11期。
〖=S(〗《讀詩》閱讀時刻〖=〗〖=D(〗王家新讀詩筆記〖=〗王家新讀詩筆記(6章)王家新秋天的地址寒煙
我要去暮年的山坡上等你
我們已近得無法再近
兩顆心,幾乎要透過薄薄的肉身
相互摟抱在一起
你那顆被虛無劫持過的心啊
深眼窩像寺廟裏的一對空碗
靜靜地吸附我的激烈
我終於明白飄臨大地的落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