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東北怎麼打(1 / 2)

二、東北怎麼打

決戰要在東北打,可是,怎麼打?戰役計劃怎麼定?

這時,東北的55萬國民黨軍隊被我軍分割包圍在三個地區,具體情況是這樣的:長春地區,周圍基本上沒有其他的據點,由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官鄭洞國率領新七軍和六十軍共6個師防守,加上3個旅的地方部隊和一些還鄉團,總兵力是10萬人左右,守備長春,並牽製我軍部分主力;錦州地區,又稱北寧線地區,以錦州為中心,南到山海關,北到義縣,由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兼第六兵團司令官範漢傑率領九十三軍、五十四軍、新五軍、新八軍共4個軍14個師及其他部隊防守,總兵力為15萬人左右;沈陽地區,周圍還有鐵嶺、新民、本溪、撫順幾個據點,由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和副總司令廖耀湘率領第八兵團(轄五十三軍)、第九兵團(轄新三軍和新六軍)、新一軍、四十九軍、五十二軍、七十一軍、青年軍的整編二○七師共24個師及“剿總”直屬部隊和其他部隊防守,並支援其他地區,總兵力為30萬人左右。此外還有駐沈陽的空軍第一軍區所率第一、第四大隊各一部,計有戰鬥機、轟炸機、運輸機共45架,支援全區作戰。駐北平的空軍第二軍區也有支援東北作戰的任務。

早在冬季攻勢尚未結束之時,即1948年的春夏天,毛澤東已經在考慮東北下一步怎麼打,林彪在東北當然也在考慮下一步怎麼打。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考慮,主要是從必須將東北的國民黨軍隊全部消滅在東北,不讓其入關增加關內的壓力這一點出發的。早在1948年2月7日,毛澤東看到東北野戰軍的四縱和六縱攻克遼陽的捷報後,向東北野戰軍總部的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發了一封電報,在祝賀勝利的同時,毛澤東曾這樣說:要注意“準備對付敵軍由東北向華北撤退之形勢”,“對我軍戰略利益來說,是以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為有利”。這是毛澤東對東北下一步大戰的方向的最早意圖。對於毛澤東的這一意圖,林彪當時也是完全同意的。他在2月10日給毛澤東的電報中說:“我們同意亦認為將敵堵留在東北各個殲滅,並盡量吸引敵人出關增援,這對東北作戰及對全局皆更有利。今後一切作戰行動將以此為準。”但是,這時的毛澤東隻是在考慮這一問題,他還未能下定決心。

這種考慮之未定,比較明顯地表現在他3月20日為中央起草的發給全黨的《關於情況的通報》中。通報說:東北兵團“現已開始休整,俟休整完畢,或打長春,或打北寧路上之敵”。就是說,有兩個方向:一是長春,一是北寧線。而如果要達到原來所想的“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話,就隻能打北寧線。

以林彪為首的東北局也在考慮如何打。由於這時東北的國民黨軍隊都集中在三個地區,衛立煌又非常老練地不讓軍隊輕易出城,我軍要想打點小仗,要想打運動戰都不可能,隻能在這三個地區的一個加以選擇。4月18日,在由東北局負責人林彪、羅榮桓、高崗、陳雲、李富春、劉亞樓、譚政聯合署名的給中央的報告中,表明了東北局對這個重大問題的態度:“目前隻有打長春的辦法為好”,“其他意見亦曾深入考慮,均認為不甚適宜”。這個報告很長,意見談得很詳細,很具體。

簡而言之,沈陽地區之敵力量強大,各個據點之間可以相互支援,目前不宜打;錦州地區敵人力量也比較強,而如果我軍主力南下打錦州,則長春守敵很可能從長春撤至沈陽,今後就更難打;隻有長春的守敵力量較弱,既有把握攻城,又能做好打援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