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否南下和如何南下(1 / 2)

三、是否南下和如何南下

長春圍住了,沈陽的衛立煌怕上“圍城打援”的當,根本就沒考慮派兵出來救援。這樣,東北野戰軍主力基本上就無仗可打。無仗可打,對於軍人來說是難受的,更何況這時關內戰場正打得熱火朝天。

經過了近兩個月的沉悶之後,東北局認為還是應當南下作戰,否則很難打開僵局。如果現在硬打長春,從衛立煌對長春的態度看,他不僅可能不救長春,還有可能按美軍顧問團團長巴大維提出的意見,將軍隊撤入關內。所以,林彪、羅榮桓、劉亞樓三人於7月20日和22日連續向中央軍委做了報告:“最近東北局常委重新討論了行動問題,大家均認為我軍仍以南下作戰為好,不宜勉強和被動地攻長春。”毛澤東收到東北的電報後非常高興,連連自語:“林彪終於要南下了。”22日深夜,毛澤東在看了林彪等人當天的來電之後,立即複電東北局,表示同意。

毛澤東說:

向南作戰具有各種有利條件,我軍愈向敵人後方前進,愈能使敵人孤懸在我側後之據點被迫減弱或撤退,這個真理已被整個南線作戰所證明。攻擊長春既然沒有把握,當然可以和應當停止這個計劃,改為提早向南作戰的計劃。

南下,是一個行動方向。在這個大的方向之下,具體的戰役目標如何確定就成了十分重要的問題。在這一問題上,毛澤東和林彪又有了分歧。

用不少過去與林彪共過事的老同誌的回憶錄中的話說,林彪的腦袋是一個老天生來專門用於打仗的腦袋,他成天幾乎就隻想作戰這一件事。對於現在大軍要南下這一決策,他是想了好久才下了決心的。南下之後如何打,他也是想好了的。他不是要去打錦州,而是要去打更弱的義縣、錦西、興城、山海關,然後去打承德。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城市兵力不強,他腦海中一直有著那個長期難以抹去的四平攻堅戰的陰影,不願意在無把握的攻堅戰中消耗力量,也不願意在雖然有把握但是代價太大的攻堅戰中去讓部隊受到太大的損失。更為重要的是,錦州本身有範漢傑的15萬人,附近的華北傅作義有近60萬人,加上沈陽的衛立煌也壓出來(打錦州是封鎖東北的大門,衛立煌集團要奪路逃生,必救錦州),我軍就可能被夾擊,被包圍。作為統帥,他十分小心。這種小心是林彪指揮作戰的一個重要特點。即是說,在打響之後,他會不顧一切地搶時間,拚速度,將敵人咬死、撕爛。但是在打響之前,要他下決心,他卻極度地小心翼翼,思之再三。可以說,這是他所倡導的“四快一慢”戰術的“慢”字在他自己身上的具體體現。

毛澤東與林彪想的不同。在西柏坡村中的毛澤東綜觀全局,天馬行空,有著林彪所遠遠不及的豪情壯誌和雄偉氣魄,他心中對於東北戰場所主要考慮的是必須把幾十萬國民黨軍隊在東北消滅,不能讓這幾十萬軍隊入關增大華北與中原的壓力,延緩解放戰爭的進程。毛澤東認為,100萬東北大軍完全有能力把55萬敵軍吃掉。這55萬敵軍不由東北野戰軍來消滅,又交給誰來消滅?所以,一方麵,毛澤東給林彪多次去電,要求他安排打錦州;另一方麵,毛澤東也部署華北野戰軍在關內給予配合,要楊成武和楊得誌兩兵團準備發起察綏戰役,拖住傅作義,不讓傅作義的力量有支援關外的可能,不要讓林彪的壓力太大。這叫“東北打,華北牽”。為了完成這一任務,毛澤東等中央的五大書記,在8月3日專門接見了聶榮臻和楊成武,做了具體布置。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