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周生於蒙城,此說源於司馬遷《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莊子者,蒙(今河南商丘——引者注)人也,名周。周嚐為蒙漆園吏。”蒙城,戰國時期宋國領地。司馬遷下這樣的結論,並沒有同時提供證據。此外,也沒有任何資料證明司馬遷判斷的正確性。雖然朱熹出於另外的目的,說莊周是楚國人,但這種說法,為學者提供了追溯莊周籍屬的思維空間。

人的思想觀點、感情的形成,以及所反映的文化觀念,無不打上深深的地域烙印。北方人寫不出南方人的心理特征、感情、興趣和愛好,反之,南方人也寫不出北方人的這些特點來。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莊周的思想、觀點與孔孟迥異,屬於朱熹所說的“異端”,這從大體上即可以判斷莊周不是北方人。對於南方的親近,眷戀;對北方生活的不適應,不習慣,甚至隱隱流露出鄙薄情緒,則是更進一步的證據。由於莊周身在北方,不可能很直截了當地流露這樣的情緒,以免招致災禍。但從他許多褒貶色彩很濃的描寫之中看得很清楚。將《內篇·逍遙遊》中的鯤鵬,理解為作者自喻,應是妥當的。由於“大”,在“北冥”憋屈,才是要遷至“南冥”。因“南冥”有“天池”,那裏才容得下它巨大的身軀,不可估量的能力才有發揮的餘地,也才是久留之地。

《雜篇·列禦寇》中有一則故事,說的是宋國有個叫曹商的人,奉宋王之命,出使秦國。走的時候,宋王給他幾輛車。見了秦王,秦王高興,又給他加了車,達百輛之多。曹商回到宋國,在莊周麵前誇耀說:你住在陋巷裏,靠編草鞋過日子,麵黃肌瘦,脖子像枯木一般。我實在不如你,見一見大國國王,就得車百乘,這才是我的本事。莊周很鄙夷曹商低下的人格,說:秦王有病召醫,許下諾,能弄破他身上毒瘡的,賞車一輛;替他舔痔瘡,賞車五輛。所治的地方越卑下,得的車越多。你一定是做了很下作的事,才得這麼多車,你實在是很有本事啊。

這裏,除了莊周尖刻地挖苦那些品格低下的勢利小人,還透出對宋人的不屑與鄙夷。而在《外篇·秋水》中寫了這樣一則故事:莊周的好友惠施入梁做宰相,莊周去見他,他怕莊周奪他的相位,搜捕了三天。由於莊周穿著破爛,搜查的人不相信是赫赫有名的莊周,放過了。莊周見到惠施,說:南方有一種長得很像鳳凰的鳥,叫鵷,非高潔的樹木不棲息,不是美味的竹實不吃,不是甘甜的水不喝。這時,一隻貓頭鷹在地上撿到一隻死耗子,鵷從空中飛過,貓頭鷹以為是來搶死耗子的,嚇了一跳……這個故事,一方麵諷刺惠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方麵又一次以南方高貴的鳥來比喻自己。

以上三例,都證明了莊周與南方有難以割舍的感情聯係。

著名文學理論家楊義先生從上古姓氏製度考證入手,推究了莊周的籍貫歸屬:“假若從上古姓氏製度做進一步考察,莊子家族淵源的信息就可能浮出水麵……‘莊氏出於楚莊王,僖氏出於魯僖公,康氏者衛康叔之後也。’又在莊氏一目下作注:‘羋姓,楚莊王之後,以諡為氏。楚有大儒曰莊周,六國時嚐為漆園吏,著書號《莊子》。”楊義先生還進一步研究楚國的曆史,發現莊周出生前二十年,楚國有過一場大變革,對莊氏家族影響極為深遠。“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史記·吳起列傳》——作者原注)並且“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皆甚苦之”(《呂氏春秋·貴卒》——作者原注)甚至降為平民耕於野。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射吳起並中悼王屍,被新即位的楚肅王論罪,夷宗死者七十餘家,莊子的家族可能受牽連,避禍遷居宋國。”(出處同前)

楊義先生的論證是很有說服力的,如果莊周不是楚國人,不是楚國貴族後裔,不可能有那麼深厚的文化傳承,以至成為“大儒”;不是經曆重大的政治變故,不可能對楚國政治那麼敏感,不可能有那麼敏銳的觀察,深刻的思想,振聾發聵的言論。我在推究莊周思想、觀點、性格形成和發展邏輯的時候,吸收了楊義先生的說法,形成了莊周完整的性格發展鏈,並由本人性格形成的曆史,來合理地詮釋他若幹為後人爭論不休的論述。

古人認為一個人得誌,並不是指高官厚祿,而是指內心的最大快樂;當今不少人所謂得誌,是指當了大官,得到豐厚的待遇(“古之所謂得誌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今之所謂得誌者,軒冕之謂也”《莊子》)。

我花去一年多時間創作長篇曆史小說《莊周》,享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快樂,世俗羈絆少了很多,因而也自由了很多,輕鬆了很多。我毫無把莊周塑造成完人的意思,更無意貶低我國古代任何一位先賢和他們有益於人類進步和發展的理論。我的意思在於一方麵為莊周正名,一方麵倡導一下公正。我以為,無論是怎樣的先賢,都不可能完美無缺。他們都不是神,而是人。不犯任何錯誤的“聖人”是不存在的。他們既是凡人,就既有是,也有非;有功也有過。孔子說了許多至理名言,也說了不少有礙於發展和進步的言論。莊周也是這樣,張揚了人的主體性,強調了要按規律辦事,卻忽略了人類社會的複雜性,對人思想、行為的必要規範和帶強製性的社會管理。同樣存在曆史局限性。實事求是,是對待先賢的基本態度,而不能取為我所用的做法。為我所用的結果,歪曲了曆史,歪曲了曆史人物,總有一天要被曆史所拋棄。

2010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