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他的新作《武器與人》問世了。首次公演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雷鳴的掌聲中,蕭伯納終場時應邀上台同觀眾見麵。
不料他剛走上講台,就有一個人大唱反調,他歇斯底裏地喊道:"蕭伯納,你的劇本糟透了,誰要看!收回去,停演吧!"
全體觀眾大為驚訝,也替蕭伯納捏一把汗。這種場麵尷尬極了,觀眾們以為蕭伯納準會氣得七竅生煙。
可蕭伯納不但沒有生氣,反而滿麵笑容地鞠了一躬,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地對台下說:"是的,我的朋友,你說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見。"他先用"是的"頷首雙方的共識,接著話鋒一轉,指著廣大觀眾說:
"但是很遺憾,我們兩個人反對這麼多觀眾有什麼用呢?我們能禁止這個劇本演出嗎?"全場哄笑,又響起暴風雨般的掌聲。
"是的!",表示肯定共識的前提。如果沒有這種共識的前提怎麼辦呢?那就要像蕭伯納那樣用兩分法從"無"中生"有"。一個反對派唱完全不符合事實的反調,本無所謂"共識的前提"的,可蕭伯納卻說:"是的,我的朋友,你說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見。"無論蕭伯納是真同意還是假同意,用蕭伯納的話說,"一個人無論取得了多麼大成就,都不應當自負、自誇"。這裏,我們就假定蕭伯納是有真正同意的一麵。同時,他采用自嘲的辦法,把自己同那位反對派劃在一起,以引起"我們兩個人"同廣大觀眾的對立,誰是誰非,鮮明對照,一目了然。
美國埃文公司,因雅麗服裝公司未按合同規定的時間交貨,說是錯過銷售季節,要求賠償損失。
雅麗服裝公司代表在談判中說:"是的,未按合同規定履行的,應負
責賠償損失;但是,究竟是誰違反了合同呢?造成我方不能按期交貨的原因,是由於你方沒有按合同規定的時間把原料交齊。"
由於雅麗服裝公司代表用"是的"、"但是"據理力爭,終於贏得這場談判。
可見,"但是"後麵的文章,才是語音的重點所在,妙語的精華所在。
鬆下幸之助也無奈
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說過,"與人謀事,則須知其習性,以引導之;明其目的,以勸誘之;諳其弱點,以威嚇之;察其優勢,以鉗製之。"這是一段關於談判的論述,其中所說的引導、勸誘、威嚇、鉗製,無不與語言運用有關。談判既是雙方智慧、才幹的顯示,也是口才的較量。成功的談判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口才的藝術和技巧。
孫子兵法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而不知彼,一勝一敗;不知己而不知彼者,每戰必殆。"此話用於談判也同樣適用。談判是一場舌戰,為了獲得談判的最大成功,就要講究探測手法的運用。
探測,即探詢、了解,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了解談判內容本身及有關背景材料;二是了解談判對手。日本人就很善於探測談判對手。首先,是談判前的準備、了解、探測,他們往往通過資料來了解對手的情況。其次,在談判桌上玩笑閑聊、談天說地時,日本人也不失時機地抓住探測的機會。
當然,不管何種探測都離不開語言藝術的運用。歐文公司與奈爾公司談判某項買賣,雙方都盡量讓對方先開價。歐文公司談判代表說:"請告訴我,你們所能接受的最低價格,然後我方可以考慮一下能否讓步。"這就是十分典型的探測語,想探出對方關鍵性的保留價。如果奈爾公司談判者同樣精明,就會說"不妨請您談談你們願出的最高價,然後我方考慮能否讓步。"這同樣在探測對方價格。歐文公司談判代表說:"我們考慮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