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場轟轟烈烈的愛情,原是一幕幕頗具荒誕色彩的催眠劇。為什麼情人眼裏出西施?為什麼熱戀中的人幾近瘋狂?為什麼英雄難過美人關?為什麼初戀最難忘懷?為什麼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些多少年來困惑了多少人的迷團,在這裏將得到最為令人信服的解讀。

當月下老人將一對男女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雙方都可以找出一千條非他不嫁、非她不娶的理由,正所謂“天作之合”。這些理由是真實的嗎?這些理由靠得住嗎?這些理由是理性的嗎?沒人會對熱戀中的人們提這樣的問題,那會自討沒趣。可我們若是冷靜地細加剖析,則可發現愛情原來是盲目與非理性的一種鮮活的寫照。因為,那些熱戀中的人們(這裏指的是真正的熱戀,而非因功能利目的想得到對方)幾乎無一例外是處於類催眠狀態。

且看心理學家對愛情的一些研究:

心理學家對愛情的特征是這樣描述的:愛情體驗主要是由一種溫柔、摯愛的情感構成的,一個人在體驗到這種情感時還可以感到愉快、幸福、滿足、洋洋自得甚至欣喜若狂。我們還可以看到這樣一種傾向:愛者總想與被愛者更加接近,關係更加親密,總想觸摸他擁抱他,總是思念著他。而且愛者感到自己所愛的人要麼是美麗的,要麼是善良的,要麼是富有魅力的,總而言之是稱心如意的。在任何情況下,隻要看到對方或者與對方相處,愛者就感到愉快,一旦分開,就感到痛苦。也許由此就產生了將注意力專注於愛人的傾向,同時也產生了淡忘其他人的傾向,產生了感覺狹窄從而忽視其他事物的傾向。似乎對方本身就是富有魅力的,就吸引了自己的全部注意和感覺。這種互相接觸,彼此相處的愉快情緒也表現為想要在盡可能多的情況下,如在工作中,在嬉遊中,在審美和智力消遣中,盡可能與所愛的人相處。並且,愛者還經常表現出一種想要與被愛者分享愉快經驗的願望,以至平時常聽人講,這種愉快的經驗由於心上人的在場而變得令人愉快。

在西方學者對愛情心理的研究中,還聽到過來自情人的自我報告。他們說:時間的遷延全然消失了。當他處於消魂奪魄的時刻,不僅時間風馳電掣般飛逝而過,以至一天就宛如一分種一樣短暫,而且像這樣強烈度過的一分一秒也讓人感到好像度過了一天甚至一年。他們仿佛以某種方式生活到另一個世界中去了,在那裏,時間停滯不動而又疾馳而過。有人曾要求愛因斯坦用通俗的方式解釋相對論。愛因斯坦答道:當你伸手向父親要錢的時候,20分種會象兩小時那麼長;當你與相愛的人在一起時,兩小時隻有20分鍾那麼長。

這就是愛情中的人們。

……

讀過以上描述,我們是否可以認定愛情就是一種類催眠狀態呢?關於愛情與催眠,弗洛伊德在《集體心理學和自我的分析》一書中有一段精當的表述:“從愛到催眠隻有一小步之隔。這兩種情形相同的方麵是十分明顯的。在這兩種時刻,對催眠師,對所愛的對象,都有著同樣的謙卑的服從,都同樣地俯首帖耳,都同樣地缺乏批評精神,而在主體自身的創造性方麵則存在著同樣的呆板狀態。沒有人能懷疑,催眠師已經進入了自我典範的位置。區別隻是在於,在催眠中每一樣東西都變得更清晰、更強烈。因此我們覺得用催眠現象來解釋愛的現象比用其它方法更為中肯。催眠師是唯一的對象,除此別無他人。自我在一種類似夢境的狀況中體驗到了催眠師的可能要求和斷言的東西。這一事實使我們回想起我們忽略了自我典範所具有的一個功能,即檢驗事實實在性的功能。”

英國科學家還從神經生理學的角度解釋了愛情為什麼是盲目的?研究發現,腦部掃描可顯示當情侶沉溺愛海時,會失去批判能力,掃描顯示愛情會加速腦部獎賞係統特定區域的反應,並減慢作出否定判斷係統的活動。當獎賞係統想及某人時,腦部會停止負責批判性社會評價和作出負麵情緒的網絡的活動,這就很好解釋了愛情的魔力,也很好地解釋了愛情的盲目性,即處於一種意識恍惚的類催眠狀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