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什麼情人眼裏出西施(1 / 2)

西施,是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相傳越王勾踐采用謀臣範蠡的計策,將西施獻與吳王夫差;致使夫差因而荒淫誤國,西施的名聲因此流傳,成為後世“美女”的代稱。“情人眼裏出西施”意思是說,戀人之間產生了好感,就會覺得對方像西施一樣美麗無比。

關於“情人眼裏出西施”,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解讀。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個體差異所所致,正所謂: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女作家夏綠蒂在她的小說《簡愛》中也曾說過:“美與不美,全在看的人的眼睛”。

美學家普洛丁認為,至於最高的美不是感官所能感覺到的,而是靠心靈才能體驗到。心靈判斷它們,美並不憑感官。他的看法是把人的外在形體排除,強調要了解人的內在美,須靠心靈來判斷。情人之間的審美,由於接觸較多,彼此理解,自然了解得較深。不僅熟知其形體美,也深知其內在美。比起一般人來,有時還會有美的獨特發現。可見,“情人眼裏出西施”,要基於深入地了解所愛對象,要用心靈去感應。有了美的獨特發現,才會更加鍾愛其人。“西施”有時就是這樣才發現的。凡不是情人的局外人,就終隔一層,由於僅能從外在的形貌去看其美,所以了解和發現的就很有限了,而且眼裏也就出不了西施了。

“情人眼裏出西施”。如果把這句話轉換為心理學術語,那就是在愛情狀態中,人們的知覺被歪曲,直至被嚴重歪曲。關於人們知覺的真實性與客觀性,日常概念中是有誤解的。人們常說:“耳聽是虛,眼見為實”。真實的情況是:耳聽固然有虛,眼見也未必是實。究其原因,在人們的知覺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心理定勢的影響,受先前經驗的左右,受情緒狀態的幹擾。所以,你眼中的世界本來就不是一個完全真實而客觀的世界,這還是你在意識清醒的時候。而戀愛中的人們,情感高度卷入,他眼中的世界實際上是一個他想看到的世界,而不是真實的世界。他,當然希望她是白雪公主;她,當然也企盼他是白馬王子。好的,既然你這麼想,在你眼中也就真的如此了。於是,情人眼裏出西施的效應也就出現了。

伊麗莎白.芭莉特是19世紀40年代英國倫敦的一名著名女詩人。她的詩作使許多人感動,也有許多人慕名求見。而芭莉特卻是個終年臥床不起的癱瘓病人,她身軀嬌小,瘦得皮包骨頭。因此她把自己關在家裏以避開那些傾心追求她的人。故而到了40歲,還是個老姑娘。可一位青年詩人白朗寧卻打開了這位女詩人的心靈之鎖。白朗寧知道她比自己大6歲,仍深愛著她,愛她寫的詩,愛她的靈魂。在經過幾個月信來信往的傾心交談後,兩人終於見了麵,見麵的那一天,白朗寧就說:“你真美,比我想象的美多了!”為什麼在一般人眼裏並不漂亮的芭莉特,在白朗寧眼裏卻是美極了。這可謂是“情人眼裏出西施”的一個經典例證。

分析上例中白朗寧為何把一個比自己年長的、並不漂亮的、而且是終年臥床不起的癱瘓病人當成一個大美女,其原因何在呢?其機理又是什麼呢?讓我們先來介紹一下社會心理學中所說的暈輪效應。暈輪效應也叫光環效應、月暈效應或者以點概麵效應。它是指在人際認知中,對他人的多數判斷最初是依據好壞得出來的,然後再從這個判斷推論此人的其它品質特性。如果一個人被判斷為是好的,他將被一種積極的、肯定的光環所籠罩,被賦於一切好的品質與限的特性;反之,則被一種消極的、否定的光環所籠罩,被認為具有其它壞的品質、不良的特性。美國心理學家戴恩等人一項研究證明了這個效應。他們讓被試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別是很有魅力的、無魅力的和魅力中等的。然後讓被試在與魅力無關的方麵評論這些人,如他們的職業、婚姻狀況、能力等。結果發現,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麵得到的評分都是最高的,無魅力者的得分最低,這種“漂亮的就是最好的”是暈輪效應的典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