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歌手劉若英有一首歌《後來》,曲調簡單但意蘊深長。俘獲了很多人的心,說來也是奇怪,這首歌的“粉絲”中也包括不少的中年人。作為一首流行歌曲其受歡迎度竟如此之廣,不得不讓人對這首歌刮目相看。
“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在這首歌中,劉若英就用她感性的嗓音緩緩地訴說了一個關於愛情的故事,一個關於初戀的故事。十七歲的相識相知,十七歲年少的倔強,成年以後的追悔感傷,成年以後的遺憾感歎,給這首歌籠上了一層淡淡的回憶氣息。
在一天天長大的過程中,在一天天忙碌的過程中,我們總是以為自己把一些事情放下了。其實我們並沒有忘記過,隻是將這些事情零零碎碎地埋在了心底某個地方。就如同那些未曾整理過的散落地置於窗前的紙張。思念就像是偷偷溜進窗口的風,瞬間就可以吹起所有零落的紙張。此時,所有的記憶都會變得鮮明起來,所有的回憶都會如潮水般湧起。
劉若英的這首歌就是那一陣不小心吹進窗內的清風。這也是這首歌為眾多人所愛的原因。這首關於初戀的歌曲讓許多人又回憶起了十七歲的那些色彩斑斕的日子,回憶起那些日子裏的所有情感。許多人會說,即使初戀一般會無疾而終,但它始終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
是什麼原因使初戀有這樣的魔力呢?
我們先來給初戀做一個界定。初戀一般有兩方麵含義:一是指人生的第一次戀愛;二是指戀愛的初始階段,即雙方從進入角色到熱戀之前的這段過程。一般人們生活中所理解的初戀,就是指的第一次戀愛,尤其是它的初始階段。
當一個人告別了天真無邪的童年時代,便進入了一個新奇而美麗的世界——青春期。這是一個熱血洶湧的季節。青春期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性意識的萌動以及對異性產生神秘、向往和愛慕的心理。在這個時間段的青年男女之間的悄悄愛意,比較單純、簡單,或者是處在一種“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向往期待中,或者是處在“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空靈境界,對他們來說,愛情還是有距離的“遠方客人”。
這個時期的愛,還不能為社會所接受。家長和老師都把中學生談戀愛視為洪水猛獸,對之嚴防死守。但人都有一種好奇探究的心理,他人越是阻止,就越能激起探究欲。這種阻止會使我們產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這樣的心態會促使人們做出相反的選擇,即對自己好奇並渴望了解的人或是事物更加熱衷。心理學上對這種現象稱之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些有趣的研究:1972年德瑞斯考等人調查了91對已婚夫婦和相戀已達8個月以上的49對戀人。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考察被研究夫婦與戀人的彼此相愛程度與他們父母幹涉程度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在一定範圍內,父母幹涉程度越高,有情人之間相愛也越深。研究後的6至10個月期間,德瑞斯考等人對這些被研究者又作了調查,試圖了解他們父母的幹涉是否改變了他們之間的關係和相愛的水平。結果證明,父母的幹涉程度與戀人們的情感變化成顯著正相關,即父母的幹涉越大,戀人們的感情也就越深。
神秘的距離感對於進入青春期的男女來說,無疑便是一種隱性的阻止。如果再有家人或者是師長的顯性幹涉,就更容易激起一種抗拒的心理。而這種奇妙的距離體驗,在以後的生活中難以再次感受。這是初戀難忘的第一個原因。
初戀時兩顆心靈的第一次碰撞,絕大多數初戀者在心理上都會產生多種奇異而難忘的強烈感受。這可以說是初戀難忘的第二個原因。
青年男女到了青春期,一般都會為自己虛構一個“夢中情人”,創造一個抽象的理想對象,都會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擇偶的“模型”。這個模型可能是很具體的,有時是以一個真實的人為模特,有時是把幾個人湊在一起。並且,都會按照這個“完美的異性模型”,在生活中去尋覓、在人群中去探索。不知不覺,終於有那麼一天,那個朝思暮想的時刻到來了,從茫茫人海中發現了一張似曾相識的麵孔,你會情不自禁地驚歎:“好麵熟啊!”這便是你的理想模型——“青春偶像”的活化,眼前的她(他)同自己心目中的審美理想發生了奇妙的吻合。初戀便是異性愛由抽象的意識轉變為現實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