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出了個楊少衡(2 / 2)

印象之二:當文人不像文人。

楊少衡從事文學創作三十餘年,發表了數百萬字的作品,近年來不少作品被選載,連續獲獎,被譽為“南方實力派作家領軍人物”,可謂聲名鵲起於文壇。但是,在他身上,卻看不到當下文壇的惡習和一些稍有點成就的青年作家的壞毛病。

他把“文人相輕”變成“文人相親”。在漳州文壇,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就有楊少衡與青禾、海迪並駕齊驅的“三駕馬車”之稱。後來,他們發現有個眼科醫生賴妙寬會寫小說,就把她拉來入夥。再後來,發現了有個寫小說的小學教師何也(何之傑),又把他送到魯迅文學院進修,後又調進漳州文聯編《南方》雜誌;同時又發現有個寫小小說的金聲和近年來聲名鵲起的何葆國,他們通通拉進來,形成一個頗有點名氣的“漳州作家群”。這個作家群的小氣候很好,風氣正,大家常在一起切磋小說技藝,並在各方麵相互關心,相互支持。我是目睹到他們在一起的親熱勁和體味到他們“相親”的情景的。這大致同少衡、青禾、海迪他們三個帶頭有關。後來,少衡調福州,妙寬調廈門,但這個寫作群體並未解體,且越來越有活力。

在少衡身上也沒有當下一些文人常有的狂氣和酸味。有些稍有點名氣的作家,自我感覺很好,有的作家一給我打電話總是自誇自己的作品如何如何好,要我趕緊讀,趕緊評論,否則就會後悔似的。少衡就沒有這種狂氣,也沒有一些文人的酸味。他總是那麼發自內心的謙和,有時誇他的作品幾句,他好像都有點不好意思似的。

印象之三:為人老實,為文不老實。

少衡說曾聽過我講的這麼一句話:“為人要老實,為文不能老實。”記得我是說過這麼一句話,但在哪兒說過,衝什麼說的,卻記不起來了。難得少衡還記住我的這句話。我自以為這句話還是有點道理的。

為人老實,上麵我已記下少衡做人辦事老實本分的種種。至於為文的不老實,我想大概是1998年秋日我出差順道返鄉,正趕上省作協和漳州文聯一起開少衡、青禾、海迪的作品研討會,要我讀少衡的作品,並發個言、寫篇文章。記得我有事要趕回北京,來不及參加正式的會,於是先開少衡的會,讓我發一發議論。我是在漳州賓館讀了少衡20世紀80年代的一些主要作品,並用一個通宵寫下一篇近八千字的長文的。這篇文章題為《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楊少衡小說創作散論》,收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我的評論集《文體的自覺與抉擇》中。記得我讀了少衡早期的作品,認為寫得比較老實,因而大都比較平實,才有“為文不能老實”那一番話。沒想到,少衡把這話記在心頭,並付諸創作實踐之中。

我們可以看到,大概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少衡的小說敘事風格有了很大的變化,變得越來越不老實,但越來越有鮮明的藝術個性了。先是長篇小說《金瓦礫》,再後來就是寫他熟悉的基層官員(官人)的中短篇係列,如《釣魚過程》《霸王陣》《紅布獅子》《尼古丁》《納米布》《林老板的槍》《金粉》等等,再就是他新近出版的長篇新作《海峽之痛》。這些小說的敘事視角、敘事風格與敘事節奏都是很有特色的,也是不斷變化的。海迪稱之為“軟幽默”,說對了其中一部分,其實不止於軟幽默。少衡的小說變得好讀、耐讀,意味無窮,魅力四射,固然是由於他對熟悉的官場生活的洞悉與獨特的發現,也不能不說歸功於這種獨特的敘事技巧和敘事韻味。這似乎值得專文來論述,不是這篇印象記所能包容的。

福建出了個楊少衡,真讓人感到高興!

葉廣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