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驚風雨今個葉廣芩(1 / 2)

流年驚風雨今個葉廣芩

阿成

初識葉廣芩,是在一次湘西之行的筆會上。雖然她的個子很高,很精幹,但是看模樣,看狀態,我覺得她應當比我小得多,至少十歲,或者十五歲的樣子。正式熟悉起來之後,才知道彼此也差不多,叫大姐可以,不叫大姐也行。有趣兒的是,大家都“葉大姐、葉大姐”這麼叫。我也隻好“入鄉隨俗”了。

非常不禮貌啊。

與葉大姐謀麵之前,我就非常熟悉她的作品了。一個時期,各大刊物都有她的小說,各大電視台,包括全國各地的電影院也都有她編劇的影視劇和電影片子,似乎偌大的中國文化市場,被她占去了一半兒。

感覺她是一個被文化市場熊熊燃燒著的女作家。

我先前以為,葉大姐的姓氏,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姓氏。後來,從一些與她相關的、包括她個人的閑文中得知,這個葉姓本身是派生於清代葉赫那拉之皇族的。這樣,先前閱讀中所存有的小小疑惑,便恍然於大悟之中了。應當說,一個在自己的姓名上就濃濃地滲透其作品之魂靈的作家,自開國以來,是不多見的。

知道了這樣的淵源,再悄悄地端詳葉大姐,人也一下子很不同起來,橫看豎看,覺得她很像年輕時代的慈禧,倘若讓她扮上慈禧,雖然多少頑皮了一些(以及葉大姐所特有的幽默與調侃之外),還是最像的。尤其是葉大姐的笑,感覺像剛剛被冊封時的慈禧,特別有感染力。精幹的葉大姐人也幹淨利落,頭發梳得像格格似的一絲不苟,身之上下,一塵不染。總給人一種她將要出席端莊宴會的感覺。我偏執地認為,葉大姐的這一特點,除了她天性的保持之外,以乎也有來自其皇室家族的影響吧。

不僅如此,葉之姓氏的本身,我猜想,對葉大姐來說,與其說是一種天然的繼承,莫如說是一個桃花燦爛般的誘惑。這樣,無論是《乾清門內》也好,《采桑子》《誰翻樂府淒涼曲》也罷,洋洋灑灑、多舛的皇家宗室的興衰故事,由她來講,怕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一次同葉大姐閑聊的時候,她曾無意中對我說我很注意一個人無意中說的話,她從西安回到北京,看頤和園呀,紫禁城啊,感覺很不一樣。而且說這話的時候,她的動作總是先在話之前就很誇張地出來了。然而,讓人費解的是,她在她的一篇長篇小說的後記中,卻說:“陝西恢宏的帝王之氣與厚重的人本之氣是上天給予陝西作家得天獨厚的饋贈,這是任何地域都無法替代的。古老的土地有周秦的大度,漢唐的氣魄,土厚水醇,崇尚實際,西安以它的寬厚、誠摯、熱情接納了我,這是我的福氣和運氣。”

但不管怎麼說,北京的天空,北京的建築,北京的氣氛,北京的曆史,總能讓葉大姐變得亢奮起來。這個時候的葉大姐,說起話來,常常是如數家珍、妙語連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