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於是長裙曼舞,出入皇家宮殿。為了賞識她的芳容,“隋帝辟地二百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武則天家鄉“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異”,她執掌天下時,發現皇家花園中缺少這一品種,迫不及待“因命移植焉”。洛陽有個名叫宋單父的牡丹種植高手,唐玄宗李隆基聞之,召他進宮,到驪山種了1萬多本牡丹。楊貴妃自然領情,在牡丹花初開時,帶眾宮女遊賞花間,如醉如癡——我相信,那些牡丹一定是飛到了楊貴妃的俏臉上、眼波裏、皮膚中,使她更加要“回眸一笑百媚生”。否則,她一定不會叫唐玄宗一輩子找不著北。

牡丹的魅力當然會讓那些引領時代審美潮流的文化精英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為她舞文弄墨、傾心傾情的詩人可以排列出一大串。領頭的就有這樣一些大牌:李白、李商隱、劉禹錫、白居易、歐陽修……我還沒有發現中國有另外一種花,受到這麼多詩人的寵幸、熱愛——

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劉禹錫

競誇天下無雙豔,獨占人間第一春。

——皮日休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李正封

我猜想,這些詩人在歌詠牡丹時,一定想到了生命中相遇的那個讓他銘心刻骨的美麗女子,他們是把牡丹當成自己心靈聖壇上的女神,或者說,也唯有牡丹才能與他們心中的女神相配。李白就是這樣吟詠牡丹的——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在他的幻覺中,牡丹就是楊貴妃,楊貴妃就是牡丹。

最癡白居易,他寫牡丹詩最多,字字句句情深意長——

絕代隻西子,眾芳惟牡丹。

若將桃李並,更覺效顰難。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惟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最後,他實在舍不下這心中的“女子”,幹脆把自己的晚年“嫁”給了伊水邊的香山,自號“白香山”,詩心長眠斯山斯水,相伴他的牡丹;肉身化作春泥,嗬護他的牡丹……

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的湯顯祖也來插了一足。他一生創作了著名的四部戲劇“玉茗堂四夢”。其中一部,被稱為中國式《羅密歐與朱麗葉》,命名為《牡丹亭》。他的感慨是“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

穿行在牡丹與皇家帝王、文人墨客糾結的時空中時,突然閃現出一個念頭,自然界中的花具有天使一樣的魅力,她是上帝派來拯救人的:比如,隋煬帝在觀賞牡丹時,他的心中一定會獲得一種審美快感,像一個普通人一樣產生美好的情懷,至少,他在這個時候不殺人,隻可惜他一生中看牡丹的時候太少;武則天徜徉牡丹叢中時,更像一個很可愛很有風情的女人,一個會讓所有男人想入非非的女性;而那些詩人把自己的才情和靈性傾注給牡丹時,一定比他們寫的那些堆砌典故,吹捧君子聖人的詩要好上千倍。

不過,讓我沒有想到的是,牡丹還能夠得到尋常百姓的追捧。對這一點,牡丹完全值得自己偷著得瑟。

洛陽人愛牡丹,首先是種植。導遊介紹,那時的洛陽,隻要有條件的人家,都要種。如果一戶人家不種牡丹,似乎就在世人麵前沒有尊嚴。我想,當時的洛陽人如果擁有一株名貴的牡丹,一定就如同今天的中國人擁有一輛寶馬或者奔馳車一樣,麵子特別大。

最為讓洛陽人欣喜若狂的是牡丹花開時,那應該是洛陽人的狂歡節吧。“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洛陽人對牡丹是太癡了,在他們眼中,隻有牡丹才是花,其他的花都不算是花。一年四季中,隻有牡丹開花時,才是他們的節日,其他的節日好像都可以省略——邵雍的詩“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開花未當花。須是牡丹花綻放,滿城方始樂無涯”就是這種癡情的真實寫照。我想象那時要是有飛機,從飛機上看,洛陽一定是五彩繽紛的花海,一座香氣的城、浪漫的城、歡歌的城;在牡丹瘋狂的張揚中,洛水在飛,伊水在飛,曹植的洛神彩虹一樣翩翩起舞……

在中國曆史長河中,我發現,一是沒有一個城市這樣追捧過花;二是也沒有任何一種花能夠像牡丹一樣享受這樣的殊榮。洛陽人為什麼會對牡丹情有獨鍾而不選擇其他花,我分析其中原因:梅花太清高,隻合文人雅士賞玩;荷花太雅,需要一定的水域,城裏人家是不能把她們請到家中的;蘭花太素,茉莉花太淡,少了濃豔熱烈的氣象;菊花雖然也豐富,可惜開在蕭瑟秋風中,缺了生機勃勃的景象;玫瑰自然豔麗燦爛,可惜那時還沒有傳到中國。

僅僅就洛陽對花的這種態度,我就可以斷定,這是一座浪漫的城市,很人道的城市。這種傾城對花的崇拜,其意義遠遠高於對皇帝的跪拜,對聖人的迷信。投桃報李,牡丹也為這座城市的空氣、人的生命和文化中注入了美的泉水。牡丹張揚的色彩、絢麗的芳姿本身,就是對於中國傳統含蓄內斂審美觀念的一種強烈衝擊;唐詩宋詞中豐富多彩的美的情愫,我敢肯定有許多是從牡丹滴著露珠的花瓣上冉冉升起的;牡丹生動活潑地開啟的美輪美奐世界,對於那些生活在封建禮教重壓下的世俗生命來說,相當於是找到了一扇洞悉藍天白雲的窗口;在牡丹一年一度如約開放的日子,他們會感受到上蒼的恩典,放飛出自己精神的風箏;在北方冬季的寒風中,牡丹一定是像太陽一樣溫暖過許多人的心靈,甜蜜過許多人的夢……

唐代之後,說牡丹就是說洛陽,說洛陽就要說牡丹。在中國古代,沒有一座城市能夠像洛陽一樣與牡丹血肉相連,聲聲若聞,攜手走在曆史的風景中,走了一千多年,從中古走到近代,走到現代,走到當代——伴隨每天的太陽升起,伴隨每個冬去春來。洛陽牡丹是活著的曆史,是活著的唐詩宋詞。當那些13朝的遺跡都灰飛煙滅之後,牡丹依然水靈靈地笑傲在天地之間。

牡丹與洛陽的千古情緣,讓我想到一個關於廢墟與鮮花的故事:二戰後,一個記者來到了被法西斯的鐵蹄碾為廢墟的歐洲小鎮,在一間破敗的屋子裏,他發現主人正把一束花放在窗台上。當時,他的心裏轟然一喜,一個地方的人,隻要還在心裏保留著美好事物的位置,這個地方就一定能得救。10年後,他重訪故地,小鎮竟然建設得比戰前還漂亮……

洛陽,你要珍惜牡丹,好好疼她愛她。你已經失去許多,你再不要失去牡丹。也許,牡丹就是上帝派來拯救你們的天使——讓你們重振“神都”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