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當益壯的馬援(1 / 1)

老當益壯的馬援

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手下的一員大將,雖六十三歲高齡,卻仍然馳騁戰場,並立下赫赫戰功,他馬革裹屍的英雄氣概至今讓人折服。此人正是老當益壯、鼎鼎大名的伏波將軍——馬援。

馬援出身於官宦家庭,父親早逝,他從小就立誌要闖蕩出一番事業。有一天,他對長兄馬況說:“大哥,男兒誌在四方,我想去邊郡闖蕩一番。”馬況一聽,雖然有些擔心,但還是非常支持他,並鼓勵說:“援弟,你有宏遠誌向,日後必然會有所成就。玉不琢,不成器。現在你既然有這樣的想法,就趁機磨煉下自己,放手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吧!”有了大哥的支持,馬援更是信心滿滿。

然而就在馬援準備妥當,即將出發的時候,大哥馬況因病去世。“長兄如父”,於是,馬援暫時放棄了遠行。他要留下來,為大哥守孝。

一年之後,馬援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家鄉,開始了人生的旅程:他做過督郵,但因同情囚犯、私放犯人而獲罪,不得不逃亡;他畜養過牛羊,因不斷改進飼養方法,擁有馬、牛、羊幾千頭;他處事果決,富有領導力,四麵八方的人都來歸附他……正是經曆了種種風霜,當初那個青澀少年,以亂世為磨礪場,將自己打磨得猶如一柄即將出鞘的寶劍。

馬援所處的年代,正值王莽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南陽的劉秀揭竿而起,推翻王莽政權,建立了東漢。為開創一代盛世景象,劉秀廣招賢良。所謂識英雄重英雄,劉秀十分欣賞馬援有勇有謀,馬援也為遇到這樣一位賢明的君主而感到慶幸。

當時的西州大將軍隗囂占據西州,稱王稱霸,對東漢存有二心。光武帝率軍征討,馬援看到周邊勢力眾多,關係錯綜複雜,便堆米成山為光武帝演示戰略部署,同時謀劃分解各方抵抗勢力的方法,果然將西州一平而定,天下從此安定許多。

馬援在平定西州的過程中功勞最大,但他卻不自滿,反而總是認為自己做得不夠,不斷請求去邊境討伐侵擾東漢的敵人。

公元35年的夏天,光武帝任命馬援為隴西郡郡守,前去平定隴西的羌族作亂。馬援雷厲風行,一上任便開始整頓兵馬,加強練兵,嚴明軍紀,整個軍隊立刻煥然一新。

一切準備妥當後,年近五十歲的馬援銀發飛揚,親自領騎兵三千出征。當時,羌人各個部落有幾萬人,他們聚集在浩亹,以浩亹隘為天險,形成一道屏障。揚武將軍馬成率兵正麵強攻,卻遲遲突破不了。於是馬援率部暗中繞過羌人的防禦圈,從側麵偷襲。羌人見突降奇兵,大驚失色,趕緊撤退。羌人退到北山後,逐漸穩住陣腳,派精兵堅守固防。

馬援見北山山勢險峻,易守難攻,強攻必然損失慘重,心中已有定計。他趁著夜色悄悄派出幾百騎兵,命他們繞到敵軍背後偷襲。為避免羌人的懷疑,馬援天天領兵叫陣。羌人見他率領的兵士雖少,但屢次被他打敗,心中本能地對他畏懼幾分,始終不敢應戰。馬援派去偷襲的騎兵,殺了羌人個措手不及。再加上馬援的夾擊,羌人腹背受敵,紛紛潰逃。

此戰,馬援憑借獨特的謀略,以少勝多,大獲全勝。光武帝賜給馬援牛羊數千頭,他絲毫不取,全部拿來犒賞那些浴血的將士。

馬援一生多次征戰,五十一歲以少勝多平定隴右羌人;五十六歲領兵克服瘴氣、疫病南定交趾(今越南);六十三歲征討南方武陵五溪蠻,病逝於途中。

縱觀馬援一生,多次大戰都發生在他年邁時期,然而他毫不畏怯,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大丈夫立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的豪言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