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5—847年,張騰於文殊閣下作壁畫。

836—840年,範瓊作壁畫。

845年,成都佛寺盡毀,獨大慈寺得以保存,因此不少寺廟珍貴物品寄放該寺。

847年,大慈寺複興開始。同年至879年範瓊於此作壁畫。

861—873年,常粲、趙溫齊同時段在大慈寺作壁畫。

875—888年,李升於大慈寺真堂作壁畫。

880—885年,呂嶢和竹虔於華嚴閣作壁畫。

881—906年,滕昌祐和張玄作壁畫。

882—885年,張南本作壁畫。

885年,僖宗避亂由蜀還京師,蜀民奏請寫禦容於大慈寺。

885—889年,常重胤於大慈寺為僖宗寫禦容。

886—888年,孫位作壁畫。

894年,前蜀皇帝王建命人將盧楞伽於758年所繪的行道高僧像數堵分別移到三學院的的南、北和觀音堂後。

894—918年,趙德齊作壁畫。

898—901年,王建於大慈寺受唐昭宗之敕置生祠。

899—918年,高道興作壁畫。

906—923年,杜措、杜子瓌、宋藝作壁畫。

911—916年,前蜀主王建廢興聖觀廢建軍營後,將一尊唐玄宗禦宗移入大慈寺。

916—923年,杜 龜於大慈寺華嚴閣東廊下作壁畫。

917—922年,阮知誨於大慈寺三學院作王蜀少主真壁畫。

924—953年,黃筌作壁畫。

931—960年,蒲師訓於大慈寺南廊下、院門等處作壁畫。

933—965年,杜敬安於大慈寺普賢閣、三學院羅漢閣作壁畫。

934年,6月,孟知祥與群臣於大慈寺避暑,並於華嚴閣宴群臣,觀玄宗、僖宗禦容。事見張唐英《蜀檮杌》。

934—937年,趙忠義與父親、阮知誨和張玫亦於大慈寺作壁畫。

937—941年,僧楚安於大慈寺三學院大廳作壁畫。

937—966年,刁光胤於大慈寺熾盛光院、三學院作壁畫。

938年,後蜀主孟昶宴臣僚於大慈寺玉溪院。事見《蜀檮杌》。

938—965年,蜀後主孟昶於大慈寺華嚴閣置真堂。

940—950年,丘文播作壁畫。

941—950年,僧令宗於大慈寺三學院、經樓院等處作壁畫。

941—963年,景樸作壁畫。

951—965年,趙才於大慈寺資福院前門作壁畫;同時段僧惠堅於大慈寺三學院作壁畫。

954—965年,李文才於三學院、華嚴閣作壁畫。

990—1022年,孫知微和童仁益作壁畫。

994年,1月至5月李順攻占成都,大慈寺受戰禍之害。

1000年,都虞侯王均攻占成都,大慈寺再遭毀損。

1008年,崇壽禪師受具足戒,到大慈寺聽大乘諸經七年,通曉各種奧義,1015年回原出家所在大邑靜林。事見文同《崇壽禪師塔銘》。

1045年,5月9日,大慈寺寺僧惟中圓寂,示滅於大慈寺甘露道場。事見文同《成都府楞嚴畫六祖記》。同年,廣漢畫家劉國用(允文)於楞嚴院繪六祖像,文同的“枯木一堵”亦疑為是年。事見範成大《古寺名筆記》、文同的《成都府楞嚴院畫六祖記》。

1061年,5月15日,文同寫《成都府楞嚴院畫六祖記》。

1064年,10月23日,崇壽禪師圓寂,世壽86歲。

1068年,7月28日,成都府教授侯溥邀蘇軾及其妻弟王緘飲於嘉祐院,觀佛牙。蘇軾此行為妻弟王緘薦於侯溥。同年侯溥作《壽寧院記》。

1068年,10月26日,蘇軾作《四菩薩閣記》。

1071年,6月,蔡褒及史厚二人來,帶來寶月大師惟簡信,為今編入文集中蘇軾回複惟簡第一封信。簡中有惟簡代替弟子求封賜之事,文彥博曾許為士隆奏請紫衣號。

1072年,文同撰《崇壽禪師塔銘》。

1080年,9月12日,成都勝相院僧惟簡派其孫悟清來,求撰《經藏記》,即《蘇軾文集》卷十二《勝相院經藏記》,後作《自跋勝相院經藏記》。事見蘇軾致惟簡第三簡、《與滕達道》第二簡和第十五簡。11月15日 蘇軾作《趙先生舍利記》,以從趙先生那裏所得之舍利交予悟清,讓他持歸勝相院。12月18日蘇軾寫《水畫記》亦即書蒲永昇畫後寄給惟簡,惟簡將其刻在石頭上。同年,馮京作《嘉祐禪院記》,事見《成都文類》。

1082年,敏行造大悲像,建大悲閣,蘇軾撰《成都大悲閣記》。

1090年,劉涇撰《大聖慈寺圓通院佛掌骨記》,事見《成都文類》。

1095年,4月,王覿以寶文閣大學士知成都府,此時蘇軾致惟簡一信提及他與王的關係(佚簡之第三簡)。

1096年,1月5日,與法舟夜坐,談不二法,應法舟之請記錄下來。1月12日,題所寫《寶月大塔銘》交予法舟。給士隆、紹賢作疏,以慰惟簡之坐化。3月5日作《祭寶月大師文》,文已佚,據《蘇軾年譜》所載《紀年錄》。稍後請法舟帶一書給程之才,法舟回成都路途中經高安。

1112年,冬天,大慈寺火災,焚毀十六院,新建成超悟(學禪者居之)、宣梵(學律者居之)、嚴淨三院(學講者居之)。

1141年,比丘秉信增修大悲閣,趙耆撰《增修大悲閣記》,事見《成都文類》。

1176年,範成大作《會慶節大慈寺茶酒》,並於其在四川製置史任內(1174—1176年)撰寫《成都古寺名筆記》,此殘文保存非常豐富的大慈寺壁畫史料,可與黃休複《益州名畫錄》互相補充。

1179年,6月17日,陸遊作《跋中和院東坡帖》,其中此帖“刻石在成都大慈寺中和勝相院”,文見《陸遊全集》。

1199年,扈仲榮等輯《成都文類》編就,其中保存有不少與大慈寺有關的史料。

1226年,13歲的道隆禪師在大慈寺出家,受具足戒。

1246年,道隆禪師率僧眾東渡日本,蒙嵯峨天皇召見,於建仁寺弘法。

1262年,道隆禪師創立建長寺,至此隨行的行者西川人能雲在此寺服務達四十多年。

1278年,道隆禪師圓寂,世壽66歲,嵯峨天皇封敕“道覺禪師”。

1435年,大慈寺全毀於火災。

1446年,大慈寺完成重建。

1471年,蜀王在大慈寺藏經閣下敕建文殊菩薩像。

1481年,6月,釋口量撰《多寶寺石幢記》,並刻於石幢上。

1536年,在今紅星路二段及步行街一帶,建成大益書院,此地後來名為書院正街。

1570年,於今之書院街建成寶光寺,即原大慈寺之興福寺(唐時創設)、昭覺院舊址,與天涯石相對

1644年,大慈寺遭張獻忠等重創,毀蕩無餘。

1675年,丈雪和尚帶領一幹人重修大慈寺完成,其作詩《康熙乙卯經修大慈寺工竣》。重修後大慈寺第一任主持是其弟子懶石覺玲。

1696年,王士禛的《秦蜀後記》:“大慈廢寺在東城之內,不見所謂玉溪者何在。入東門,遂至大慈寺。毀於獻賊,懶石禪師甫構大士殿、達摩殿數楹,具體而微。有一版書東坡閣記。”

1866年,真印禪師率眾開始重修大慈寺。

1870年,顧複初撰寫《重修大慈寺記》。

1878年,重修大慈寺畢。

1879年,真印禪師圓寂,世壽72歲。由圓光禪師繼任方丈。

1880年,春初,黃鵠雲受雪堂含澈之邀至大慈寺,受隱山真誠之請,書“古大聖慈寺”匾,寫下《大慈寺遊記》。

1882年,4月圓光禪師圓寂,世壽34歲,由慈心禪師繼任方丈。

1886年,冬,道行禪師繼任方丈。

1893年,圓乘禪師繼任方丈。

1905年,11月12日,楊守敬撰《唐成都府大慈寺淨土經跋》。

1910年,宗理禪師繼任方丈,同年俗名謝希安(謝無量之弟)的萬慧法師在大慈寺出家。

1918年,學者、詩人、四川省首任圖書館館長林山腴作《圓乘長老招同廖季平師、王詠齋丈大慈寺看近人所摹尊宿像百軸,並約題字其後》詩,見《清寂堂集》。

1920年,圓乘禪師圓寂,世壽64歲,聖欽法師由中華佛教總會四川支會總務長的職位代理圓乘會長職務。

1921年,聖欽法師撰《省垣大慈寺乘公老和尚塔銘》,方玉法師繼任方丈。

1924年,聖欽法師任四川省佛教會會長,方玉任總務長。

1926年,方玉遭聖欽法師驅逐,昌圓法師來大慈寺主持八個月寺務。

1927年,宗理複任大慈寺方丈。

1932年,川軍師長馬德齋部占領大慈寺,甚至侵占大慈寺在和尚街的寺產,對大慈寺有不少破壞。寶光寺無窮和尚代理大慈寺主持,並任四川省佛教會整理大慈寺委員會主任委員。

1933年,鑒於大慈寺被馬部占領的危情,大家公推聖欽繼無窮和尚於臘月初八(1933年1月3日)升任大慈寺方丈,妥善地解決了與馬部的糾紛,至1944年十年間重修大慈寺諸多寺觀。

1936年,果澈法師任大慈寺方丈。

1939年,常恩法師任大慈寺方丈。

1942年,冬,日軍在南京出土玄奘法師頂骨。

1943年,2月,日軍將玄奘頂骨歸還中國,五台山壽治法師和四川人白隆平居士到從北平到南京分得三份。

1944年,5月,遍能法師於大慈寺為周濤所繪《玄奘法師像》題款書讚。

1946年,普彬法師繼任方丈。

1949年,3月,四川西充人白隆平居士撰《唐三藏法師玄奘靈骨隱顯轉移之跡》。12月初,白隆平將玄奘頂骨一份及《唐三藏法師玄奘靈骨隱顯轉移之跡》手稿交給著名學者、四川大學教授蒙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