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1月25日,是美國舉國為約翰·肯尼迪總統舉行葬禮的日子,而這一天剛巧也是他年幼的兒子小約翰的3歲生日。內心承受著巨大悲痛的第一夫人傑奎琳回到家後,依然按家庭傳統給兒子開了個小小的生日Party,這多少會讓小約翰的心裏感到一些溫暖和快樂。
這也是媽媽為小約翰上的人生最重要的一課:無論遇到什麼,都要堅強地麵對生活!
白宮歲月,傑奎琳不讚同丈夫讓孩子頻頻曝光,怕因此而破壞“第一家庭”的形象,她特別在白宮的三層專門設立了幼兒室教育孩子,希望小約翰能在自由的空氣中自由生長,成為一個有獨立意識的人。
對於小約翰,傑奎琳是一個嚴厲但不獨斷並充滿愛意的母親。從小學、中學、大學,到實習律師,小約翰成長的每一步,媽媽都密切關注著,小心地嗬護著,那雙溫暖的大手始終扶著他稚嫩的翅膀,那雙慈祥的眼睛也在始終不停地注視著他。
人們都說:“他是傑奎琳眼中的蘋果,他繼承了她的高貴優雅。”作為肯尼迪家族的公子哥兒,小約翰並沒有因為是肯尼迪的後代而向政府求援。他完全依照母親的教誨,要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業。
大學畢業後,小約翰想做一名律師,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做成,又不願意參與政治,曾有一段時間,他因找不到工作而迷惘消沉過,但他始終相信媽媽說過的話,“無論遇到什麼,都要堅強地麵對生活。”在沒有工作時,小約翰隻好向朋友借錢維持生活,但對於成就一番不同凡響的事業,年輕的小約翰從未輕言放棄,而且在不斷地尋求目標,因為媽媽的話始終像一團火一樣溫暖著他。
直到1996年9月,在法國出版大亨2000萬美元的慷慨相助下,小約翰和同伴一道出版了非嚴肅性的政治雜誌《George》。他製版、編稿,事必躬親,與同事一起加班至深夜,餓了就以麵包充饑,傾心傾力,完全沒有一點兒“大公子”的架子。社會各界對他的這一舉動著實吃了一驚。
《George》雜誌在創辦之初,曾被人預言是個早夭兒,一年將虧損4000萬美元,並且很快就會易手雲雲。
然而四年過去了,它非但沒有停滯不前,反而日益蓬勃,炙手可熱。雜誌以娛樂講述新聞的方式得到了絕大多數民眾的肯定,小約翰不畏懼世俗的挑戰,為工作盡職盡責的精神博得了許多同行的讚賞。
除此之外,小約翰是一個善良的人,他非常憐惜一些貧窮的人們,他每年都要從雜誌為他創造的利潤中拿出一部分捐贈給慈善機構。
這就是小約翰,他有他的做人原則,在不斷的嚐試和探索中,用積極的心態與社會的偏見和別人的冷嘲熱諷作著不懈的鬥爭,他並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在追求自己的事業中勇往直前。他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事業之路,也贏得了民眾的愛戴。
此時,他最感激的當然就是他的母親——那個總在雪中送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