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不誤砍柴工”是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的一句諺語。這裏所說的“磨刀”就是修煉自己各方麵的功力,提高辦事的能力和效率。
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辦事效率有高低。對大多數人來講,最頭痛的問題就是——自己缺乏能力,想多做事,但常常是力不從心,半途而廢。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首先必須提高自己的能力,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專項上。結果會怎樣?結果你會發現自己突然強大起來了,做成了自己想做的事。這就是“多努力一點”的故事之道。
荀子的《勸學篇》有這樣一段: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兒興起了;彙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那麼就會達到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一步地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裏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彙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越,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說的就是積累的重要性。
渥淪·哈特葛倫在年輕時曾是一名挖沙工人,長年累月的勞作使他萌發了必須要成就自己的人生事業的欲望——想成為研究南非樹蛙的專家。按照哈特葛倫所受的教育,本來他不具備這方麵的才能,但他從1969年開始,就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在了研究這項工作上。他每天都收集150個標本,共做了大約300萬字的筆記,終於找到了南非樹蛙的生活規律,並從這些蛙類身上提取了世界上極為罕見的一種能預防皮膚傷病的藥物,從而一舉成名,獲得了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並成為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麵人物。他曾經問過一位年輕人是否了解南非樹蛙,年輕人坦白地說,不知道。
博士誠懇地說:“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5分鍾的時間閱讀相關資料,這樣,五年內你就會成為最懂南非樹蛙的人,並成為這一領域中最具權威的人。”
年輕人當時未置可否,但他後來卻常常想起博士的這番話,覺得這番話真的道出了許多人生哲理。這位年輕人開始像博士一樣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專項上,終於成就了一番大事業。他的名字叫伍迪·艾倫。
我們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每天投資5分鍾的時間(與5個鍾頭的時間相比實在是少之又少),努力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人忙著參加各種各樣的進修班,考各種各樣的資格證書,以為這樣就能夠讓自己在職場中變得搶手。其實,他們很多時候就犯了熊瞎子掰棒子的錯誤。正確的做法是:踏入職場之前一定要先根據自己的性格、愛好等確定工作目標,並堅持目標,按照一定的職業軌跡往下發展,不要頻繁地更換行業。這樣的積累才會真正積少成多,由量變轉化成質變。否則,隻會分散精力,沒有一項能拿得出手的技能。
水麵上的鴨子悠閑高傲,姿態優雅,但人們卻看不到,在水麵下它的腳卻在不停地撥動著水。勤奮的人都像鴨子一樣,每一秒鍾都在積累。伊萊克斯公司原中國區總裁劉小明,就是一隻鴨子。他原本隻是北京某西餐廳的廚師,但是他善於積累,先是在國內上大學,然後到美國讀博士,後在華爾街當律師,進入伊萊克斯公司之前,沒有家電的從業經驗。但是,劉小明清楚自己已經積累了足夠的能力。果然,上任後,他把伊萊克斯產品的市場份額拓展到12.9%,僅次於海爾。
用友軟件公司的總裁王文京希望自己的所有員工都是像劉小明這樣的“水鴨子”。他告訴員工,要鍛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要把最基本的東西做好。那些最基本的東西看起來很簡單,每個人都懂,但恰恰很多人沒有把最基本、最簡單的東西做好。產品要做好,服務要做好,對待員工要好,這些全是常識,是基礎性的東西,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重要的不是現在的起點是高還是低,現在的規模是大還是小,重要的是要去做。
做就是積累,高手總是在平時就注意積累。投資大師彼得·林奇就是一位善於在平時就積累的人。他每年要走訪超過500家公司,每周與幾十位行政人員交談,結果他料事如神,如果1977年撂給他1萬美元,1990年就可以帶走28萬美元。他的正確判斷就來源於眾多采訪對象提供的資料。
商界裏可以子承父業,但企業家的頭銜是不能世襲的。每個人在職業拓展中,都需要集中力量不停地修煉自己的獨門絕技,血緣不如機緣,在專業麵前,所有的業餘都會現形。
所以,職場中人要重視積累,哪怕通過一些細小的事情,自己也看到了自己很多很多的不足,需要一步一步地去改變和積累才行。要踏踏實實地去積累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那才是自己生命中的財富,靠積累出來的東西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印上了自己生命的標記的,穩穩當當的,人家偷不走、也搶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