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小孩覺得自己的肛門能產出強大危險的東西,使大家害怕,同時卻又很受重視,便看成是一大秘密。
有一個小病人一直幻想全世界都在他的肛門裏。小孩子普遍認為嬰兒是從肛門鑽出來的。
排便也是嬰兒用來控製別人的工具之一,借著括約肌的排泄或保留,他可以讓父母等候到他下決定的時候。某些普遍的滑稽話詮釋了這一點,例如把廁所說成“寶座”等等。
心理分析家卡爾·亞伯拉罕指出,大便的西班牙文就是“治理肚子”。
我們可以意識到,這項自然功能具有很多一般意識所不能接受的意義。費倫奇追溯嬰兒對糞便的執著到成人對財物執著之間的一步步轉變。他解釋說,當小孩開始覺得糞便氣味很難聞的時候,興趣就發生了第一次的修正,這時他把興趣移到同樣濕、黏、髒卻不臭的代替品上,那就是泥土。但這個替代品也同樣受到頻頻的忠告,結果又被替換,換成比黏土、沙土等較受讚許的東西。最後,玩沙也被認為不清潔,因為小孩一直想恢複原來的興趣,在沙裏挖洞,然後灌水進去。等不玩沙子了,就對石頭有了興趣。這時兒童變成搜集家,他在海灘上找到圓石,積了一大堆,裝滿口袋帶回家,並且把它視為珍寶。德國的措辭“石頭財寶”就指出了這種遊戲和日後資本家儲蓄的關係。積存石頭的好處是石頭代表了一個不能顛倒的變形階段,它不能加水,不會弄得髒兮兮的。因此到此時為止,從興趣轉變這方麵來看,原始的意義已經完全被趕到潛意識層去了。興趣由石頭再轉向彈珠,它的好處是亮晶晶的,搜集起來會有很大的樂趣。接下來硬幣引起孩子的興趣,然後是郵票。
至此,儲存糞便的興趣經曆了這麼多激烈的修正,孩子已變成良好的集郵家,深得父母讚許,不再搜集無價值的髒東西和廢物了,轉向金錢的過程已接近完成。實際上郵票沒有價值,卻因為別人也有搜集的狂熱而變得非常值錢。在大家的共識下,一文不值的紙票變成搜集家非常珍愛的物品之一。郵票兼具有價值和無價值的兩種特性,把搜集狂的原始目標和最後升華合並於一身。集郵便成為轉移過程的倒數第二階段。
下一步就是金錢。現在沒有價值的一麵已經完全摒棄,意識中已換上絕對有價值的東西,隻有在不太合理的情形下,比如某些拋棄金錢的情況,近似排泄廢物的例子,才顯出它沒有價值。
“腸內物的快樂,”費倫奇認為,“變成金錢象征的享受,那隻是無味、脫水的汙物。”
整個轉變過程的動力是渴望擁有一件原始財產(糞便)的潛在意識,不過卻要經過淨化的東西。
到此為止,我們完全可以推斷出為什麼某一種人會覺得金錢無聊或可恥,不願意談它,盡量把它化成絕對抽象的數字。這些人是金錢搜集家。
卡爾·亞伯拉罕覺得:“對自己的郵票深感不足的集郵家和一般人眼中數字算金子,與喜歡金子的吝嗇鬼沒有多大的區別。”
我們也會想起一個為某一家公司沒有並入自己公司係統而皺眉的公司總裁。各種金錢搜集法,不管是存在銀行、購買產業,或放入保險箱中,似乎都來自於肛門的起源,還有所謂“緊守”的趨向和完全荒誕的節省行徑也屬於此範疇。
亞伯拉罕有一個病人,他是一位富有的銀行家,他教導兒子們盡量保留糞便,到萬不得已時再排泄出來,以便從食物中汲取最大的營養。
洛克菲勒有一次和家人在一家飯館吃飯,最後侍者送來賬單,他發現賬單上有兩隻雞的價錢,而他堅信隻吃了一隻,就叫侍者把盤子端回來,仔細計算雞骨頭,以確定端來的雞到底是幾隻。
金錢成功者具有“孵化”財產、看它繁殖成長的傾向。這也暗示了金錢的自然功能。使金錢長期閑置不動,是違反貨幣的本性的,貨幣是要經常地流通的。
但是,儲蓄並不違反金錢的自然功能,而且也不限製金錢擁有者的賺錢才能。與此相反,這恰恰是金錢成功的條件之一,因為儲蓄能防患於未然,能增加成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