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挫折中振奮起來
在人類社會裏,挫折是指團體或個人在實現某個重大目標過程中意外地遭遇到來自人為的或自然的阻擋、打擊、破壞性因素幹擾,使原定目標暫時或永久無法實現的一種情景或外部表現形式。
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是指人的意誌傾向和心理設想在現實中不能預期實現而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應。這種反應的主觀感覺一般是痛苦、煩惱、壓抑、抑鬱、消沉等心理特征。
從社會學的角度去認識,挫折就是失敗。挫折使人陷入逆境,給人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壓力,挫折帶來的社會反應是批評、輕視、嘲諷乃至誤解。挫折營造的社會氛圍絕不是愉快和輕鬆,而是熱情下降,支持率降低,直至人心離散,冷嘲熱諷。
總之,一方麵挫折帶來的不是榮譽,而是恥辱;不是喜悅,而是沮喪;不是振奮,而是消沉。另一方麵,挫折又是走向順利和成功時的必要付出,是相輔相成的因果關係。正象自然界中,沒有陰即沒有陽一樣,人類社會中沒有挫折,也就沒有成功。
在自然科學領域,科學家在探索征服自然的奧秘的過程中,由於麵對的是浩茫的未知領域,必須要經曆無數次的挫折才能得到確定的結論。
在社會生活領域,每個人都要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這種價值需要通過各自代表的利益體現出來。而利益的變化,必然導致格局的變化,這種變化即通過激烈的競爭表現出來。競爭是殘酷的,挫折隨時出現,隻有在挫折中不斷奮起的人才能最終得到社會的承認,而那些一遇挫折就止步不前的人,必定要被波濤翻滾的巨浪所吞沒。
挫折普遍地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之中,而事業遭挫,是其中比較突出但許多人都會遇到的一種。不論是偉人還是凡人,在人生之路的漫漫征途上,都會遇到挫折。而偉人所遇到的挫折可能會更多。“一帆風順”隻是極少數幸運者的專利,大多數人必須經曆滄桑與挫折,必須嚐遍挫折所帶來的痛苦所造成的失敗,所形成的逆境等一係列苦果的千滋百味。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挫折對任何人來說都不可避免,在經曆了挫折以後,有的人走向了成功,有的人卻走向了失敗。造成這種本質區別的根本原因在哪裏呢?
就在於對挫折與逆境的認識和態度不同。
在現實生活中,人人都追求理想,大家都渴望成功。
然而,挫折卻象凜冽的寒風一樣,摧枯拉朽,殘酷無情。若想使春天的幼苗不被寒風刮折、吹死,就得擁有抵禦寒風的措施。相對於幹事業而言,要想在無數次挫折中取得成功,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努力提高自己抵禦挫折的能力。
現代社會競爭的程度愈來愈強,壓力愈來愈大,青年人要適應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培養心理承受能力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心理承受能力是一個迎難而上的人的堅強後盾。
在現實生活中,良好的適應不隻是體現在個人的生物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能否獲得滿足,更多的體現在滿足需要的過程中能盡力克服困難和阻力,積極地解決問題,創造性地完成任務。
其次,心理承受力是個性培養的磨刀石。由於引起挫折時情境有暫時性和持久性之分,因而挫折後的行為和情緒反應也有狀態性和特質性之分。在特定幹擾條件和具體情境下產生的挫折,一般都是暫時的。隨著幹擾條件和具體情境的改變,所感受的緊張狀態也會自然消失,這類挫折反應稱之為“狀態性反應”。但人們生活中往往會經曆連續的挫折,這是因為導致挫折的條件和情境有時具有相對穩定性,因而會使人感受到持續的緊張狀態,由此產生的情緒、行為方式會固定下來,形成相應的行為習慣,這類挫折反應稱之為“物質性反應”。正因為這樣,在挫折日益普遍的今天,培養耐挫能力才顯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先哲指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就告訴我們,對挫折與成功抑或逆境與順境要有辯證的分析,挫折和成功是動態的,總是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之中,它可以根據一定的條件互相轉化。正如某個人若處於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他身邊所接觸的一切必定是痛苦的刺激,不知不覺中會使人丟掉一切幻想和依賴心理,隻能奮然前行而別無選擇。這樣,就在逆境中相應地磨煉了他的鬥誌,進而由挫折向成功轉化。反之,一個人若生活在春風得意的順境中,從表麵上看,可能都是恭維和笑臉,實際上這就昭示出一個哲理:逆不足憂,順不足喜。挫折飽含痛苦,卻有利於奮起,下一步就是成功;成功充滿快樂,卻會導致驕傲,下一步就是失敗。因此,挫折與成功始終是互相轉化的。身處逆境、遭遇挫折不必悲觀失望,事在人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置身鮮花叢中,香氣彌漫,甘飴潤脾,切勿得意忘形,轉眼之間,昔日金階白玉堂,即今唯見青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