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鎔基與浦東開發(1 / 3)

朱鎔基與浦東開發

封麵故事

作者:王鴻諒

1997 年7 月15 日,正在修建中的上海金茂大廈浦東大道141 號——當年的浦東開發辦公室原址被保留下來2號樓往事

浦東大道141號那棟白色的2號樓在2009年經曆過一次平移,向北移動9.13米,再向東平移2米。整個平移工程,用掉了“40多噸鋼筋、300多萬方混凝土,相當於造一幢一梯兩戶4層住宅樓的材料”。當時上海為了世博會的東西大通道建設,其中一個深達12米的基坑距離這棟樓隻有3米多,這個大動幹戈的工程,是為了讓2號樓能夠更安全地永久保留下來,因為它是浦東開發的曆史見證。

2號樓原來屬於浦東文化館,陰差陽錯被選中為浦東開發辦公室的辦公樓。1990年4月18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在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立5周年慶祝大會上宣布,同意上海加快浦東地區的開發開放。4月21日,時任上海市長朱鎔基在上海九屆人大三次會議做政府工作報告的時候說:“上海走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道路是曆史的抉擇,經過多年努力,現在浦東開發的條件已經成熟。”4月24日,朱鎔基給市政府秘書長夏克強和組織部的領導分別布置了一項任務:組織部搭好浦東開發辦的班子,夏克強落實浦東開發辦的辦公地點,限時3天。

夏克強查看了好幾個地點,因為交通和環境各種因素都否定了,車子經過地處浦東大道的浦東文化館時,無意中看到緊挨著馬路有一幢獨立的二層小樓。盡管顯得有些破舊,但地段、位置都不錯,他們找到了主持工作的鬱人盛副館長,講明緣由,要求詳細查看這棟辦公樓。臨走時夏克強對鬱人盛說,此事要向朱鎔基市長彙報,是否要用你們的小樓,3天內給答複。4月27日上午,夏克強在文化館會議室宣布,浦東開發辦就設在文化館西麵的小樓裏,要求三天內把小樓騰空,並進行必要的裝修。黃浦區政府派出工程隊,將整幢樓內外粉刷一新。

浦東文化館的門牌號是浦東大道143號,那2號樓該如何確定門牌?浦東大道的前身是浦東路,是最早用“浦東”二字命名的道路,建於1930年,是當時浦東地區最重要的交通幹道。1955年,使用了25年的浦東路改名為浦東大道。根據工作人員回憶:“由於曆史原因,143號以前的號碼基本都空置著,有的同誌提議用帶8的門牌號,有的提議用帶9或6。現場一位領導經過認真思索後說,浦東開發一是一,二是二,一步一個腳印,要實事求是,何不就用一是一的諧音,定名浦東大道141號。再說文化館是143號,西邊的為141號也順理成章。”4月30日,朱鎔基在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向中外記者宣布,成立上海市浦東開發領導小組,副市長黃菊任組長,下設浦東開發辦公室和浦東開發規劃研究設計院,並第一次公開使用了浦東大道141號這個地址。

1988 年4 月30 日,上海市第九屆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新當選的上海市市長朱鎔基舉行第一次中外記者招待會上世紀90 年代初,浦西對岸浦東開發前的陸家嘴老照片

1990年5月3日,浦東開發辦公室成立大會在2號樓舉行。當年第一批調任浦東,後來擔任陸家嘴股份公司董事長的楊小明回憶說:“那天的成立大會,是在小樓邊一個食堂開的,感覺就像生產隊開大會,朱鎔基手裏拿著大喇叭……”當年的浦開辦主任沙麟還有一段更細致的回憶:“為了‘遮醜’,工作人員把下層過道用一塊門板擋住,朱鎔基看到門板很奇怪,就問裏麵是什麼,回答是雜物,黴味太重,所以要擋一擋。朱鎔基推開門板向裏麵看了一眼,指著黑洞洞的過道說:‘不要用門板擋住過道,要讓來開發辦的人看一看,我們浦東開發是在什麼樣的基礎上開始的。’”

浦東開發辦就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起步,時任《浦東開發》總編輯王健剛回憶:“5月3日後,來自各方麵的60名臨時工作人員全部擠在浦開辦小樓內辦公,擁擠不堪。辦公室和一個接待室兼會議室的桌椅,全部是浦東一家民營企業家具廠贈送的。約為1.1米長、0.5米寬的課桌式三鬥桌,椅子為硬板背靠椅,全部用透木紋的淺黃色漆油漆。在小樓二樓東邊朝南的一間房為主任辦公室,楊昌基、沙麟、黃奇帆、李佳能四位正副主任全擠在這間20多平方米的房間內辦公,與一般工作人員的桌椅完全一樣。由於辦公室內再也擺不下其他桌椅,工作人員請示、商量工作,一般都隻能站著講話。主任辦公室內走廊對麵朝北的房間是政策研究室,麵積與主任辦公室相當,但必須擺8張辦公桌,四張一排麵對麵並列。兩邊再放上座椅後,人就過不去了。坐在靠窗一邊的人要走出辦公室時,靠門一邊的人員必須起立讓行,這就是市政府浦開辦初期最真實的辦公情況。”

“市政府浦東辦的所有工作人員,掛牌的一年多時間裏均不轉工資關係、工資獎金之類的事情,全部在原單位領取,這裏一概不管。乘坐的公共汽車票需要填單報銷,完全沒有乘坐出租車那回事。工作人員每日的午餐全部自理,且沒有任何著落,到了中午,大家都到浦東大道馬路對麵小弄堂裏的馬路小吃攤上就餐。各人理各人的事。這些弄堂的馬路餐點,基本上是為滿足農民工吃飯需求而設置的,原木的長板凳,簡陋的台麵,前麵的人吃過飯後的湯湯水水在桌麵上流淌。”

但是這個條件簡陋的機構,卻有著極其高的效率。“當時國內外大量企業和客商湧入浦東,一個半天,我們要談4~5塊土地批租,市裏有關部門都很支持,15~20分鍾市規劃局就批掉,圖章敲好,工作十分緊張,效率很高。開發辦底樓有一塊小告示牌,從早到晚,接待任務都排得滿滿的。”

浦東與上海

根據原上海社科院院長張仲禮的回憶,浦東第一次作為上海的一項發展戰略被提及,是1984年。這一年,上海社科院承擔了一個題為“上海的發展戰略”的國家項目。也是這一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來上海專題調研經濟與社會發展,之後,汪道涵主持完成了《關於上海經濟發展戰略的彙報提綱》,提及了浦東開發。

汪道涵曾經在文章中回憶:“那幾年,大概從1984年開始,每年小平都到上海來,每年我們都得到一個機會,向他老人家反映上海向何處去的問題。當時上海市委的陳國棟、胡立教,上海市政府的我和韓哲一,我們經常在研究上海向何處去。我們從1983、1984年就開始提出來要開發浦東,我們是從整個上海的浦東來考慮的,結果到了1990年春天,小平同誌到上海來,我們把這個意見反映給鄧小平同誌,小平同誌說這是個好事,他說這個事情早該如此了,他當時有一句話,他說‘可惜,晚了5年’。”

1986年春,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上海市城市經濟學會、上海市人民政府經濟研究中心等十家單位聯合發起了上海城市發展戰略研討會,會上形成了一個共識,為振興上海,必須跳出框框,另辟途徑,疏散老市區人口,為老市區改造創造條件。會上出現了四種方案:北上,沿長江南翼開發寶鋼、吳淞地區;南下,在金山地區沿杭州灣北翼發展;西移,向虹橋機場以西拓展;東進——跨過黃浦江開發浦東。經過反複討論,大家的一致意見是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