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鎔基與浦東開發(2 / 3)

會後,上海市政府經濟研究中心委托九三學社上海市委組織力量進行上海新市區建設預可行性研究。在九三學社做上述課題的過程中,1986年10月3日,國務院批準了《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並在《批複》中指出:“要把上海建設成為太平洋西岸的經濟、貿易、金融中心之一,當前,要特別注意有計劃地建設和改造浦東地區。”這是浦東開發第一次被中央認可。1987年6月,上海市政府成立了開發浦東聯合谘詢小組,副市長倪天增任中方組長,美籍華人建築大師林同炎任外方組長,汪道涵任總顧問,開展了大約一年之久的研究。

1987年底就任上海市長的朱鎔基,也迅速意識到了浦東的重要性。他在1988年4月25日上海市九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的講話裏,已經提到了浦東:“城市交通建設和住房問題,這是一個爆炸性的問題,大家對這個問題的期望也是最高的,我收到的人民來信大量的都是講這個問題,確實做不到有求必應,這個問題我想哪一屆市政府都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這裏麵是不是有個先後次序的問題?首先是把上海的交通搞上去,交通不改善,房子往哪裏蓋?目前我們的希望是開發浦東,黃浦江上多蓋幾座大橋,把工廠、人口向浦東疏散,這樣舊市區才便於改造。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浦東是上海未來的希望,那邊要建設一個‘新上海’,以減輕‘老上海’的壓力。所以對開發浦東,江澤民同誌很重視,最近要主持討論這個問題。這個建設是一個宏偉的計劃,不可能在短期實現,但是我們總是要紮紮實實地去工作,先苦後甜。”

緊接著的5月2日,浦東新區開發國際研討會在上海西郊賓館召開,會議共三天,中外專家百餘人出席,這是上海第一次向世界傳遞了開發浦東的信息。時任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上海市市長朱鎔基都在研討會上發表了講話,江澤民提出結合老城區改造,建設一個現代化新區的方針,並強調要再造經濟貿易中心的功能和對內對外樞紐的功能。此後,浦東開發的前期研究工作不斷加速,市政府建立了由兩位副市長任政府組長的開發浦東新區領導小組,朱鎔基等多次在浦東召開現場會議,實地考察。1989年10月,朱鎔基在會見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谘詢會議的代表時,再次表示要加速開發浦東,歡迎外商前往浦東投資。為了開好這次會議,朱鎔基出麵邀請了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加拿大等10個國家的18位世界知名企業家,並特別邀請美國國際集團公司董事長莫裏斯·格林伯格擔任會議主席。

1990年2月26日,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向中央遞交了《關於開發浦東的請示》報告,提出了浦東開發開放的基本構想,同年4月18日得到了中央的認可。

陸家嘴方案

“1990年4月18日,中央宣布開發浦東。4月20日,市有關部門調了5個處長來浦東,我是其中之一。”擔任過浦東開發辦政策研究室主任的王安德曾經撰文回憶,“那時候的難度在於,中國已經有了市場經濟的雛形,但浦東能否發展還是一個疑問。當時外資在考慮什麼、內資在考慮什麼?都在考慮所描述的是否能搞出來,是否能變成投資商熟悉的社會環境、市場環境,形成一個經濟中心。浦東不僅僅是單一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配置了現代經濟中的所有功能,如出口加工區、保稅區、金融貿易區(這在中國沒有先例,它是城市規劃、是現代城市經濟所必需的)、高科技園區,我們還要把完整的經濟發展的觀點、上海振興的計劃告訴全世界,這在當時是很難的。”

被特意調來擔任浦東開發辦主任的楊昌基則在回憶中說:“建設一個什麼樣的浦東,這是浦東早期開發建設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我和我的同事們為此花費了大量精力。我們確定了一個重要方針,就是‘規劃先行’。因為規劃是城市開發建設的靈魂,而城市功能的確定,則是規劃的關鍵。我們當時認為,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浦東作為上海的一個新城區,必須抓產業製高點,不能單一搞傳統工業。要大力發展金融、商貿、航空、航運、信息谘詢等服務功能。城市的服務功能越完善,它的輻射力、凝聚力、影響力就越大。所以,浦東開發的早期,我們花了很大精力,開展了陸家嘴沿江CBD地區的城市配套規劃的國際設計招標競賽,依靠國際智力,搞出了一個國際一流的城市形態規劃以及交通規劃,這就為以後的大開發、大建設打下了基礎。”

王安德則回憶,當時浦東開發的戰略課題就達34項。“這些課題涵蓋了怎樣建立金融區、怎樣建立自由貿易區、怎樣開展土地批租,教育發展戰略、社會發展戰略、社會保障體係、投資戰略研究、與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聯動發展,怎樣發展第三產業、怎樣調整產業布局、浦東新區應該采取什麼樣的行政管理體製和經濟運行機製等等。平均到每項課題經費不足6000元。”但是當時市委、市政府、各委辦的戰略研究機構,各科研部門和高校的軟科學研究機構紛紛前來請戰,“不少單位甚至提出,隻要求交辦課題,或認可我們的自報課題,研究經費可以自籌”。

楊昌基提到的陸家嘴方案,就是浦東開發的第一個大動作。是不是要把金融貿易中心放在陸家嘴,當年是有爭議的。1990年底,還是浦東開發辦政策研究室主任的王安德向朱鎔基彙報陸家嘴地區現有建築和人口情況,當時危棚簡屋連片,人口密度很高,10萬多戶人家,54萬人口擁擠於此,還有不少工廠企業,動拆遷任務相當大。朱鎔基提出疑問,是不是不應該把金融貿易區放在陸家嘴,是不是可以考慮放到沿海邊去、放到人口相對稀少的花木地區?大約過了一個月,朱鎔基再次召集會議討論同一問題時,王安德首先發言,認為金融貿易區還是應該放在陸家嘴地區。他說:“經濟發展是順著現有中心延伸的,沒有外灘就不會有金融貿易區,不會有浦江兩岸的中央商務區,如果放到其他地區去,就會切斷與浦西的聯係,就會喪失浦西老基地的基礎,預期的功能也許就完了,所以即使成本再高,也要做下去,將來的回報會證明是值得的。”

1990年12月,朱鎔基主持了浦東新區總體規劃審議會,決定首先從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始,把它打造成一個中國與世界、現在與未來相融合的上海新標誌地區。後來擔任浦東新區管委會主任的趙啟正撰文回憶說:“朱鎔基決定利用國際智慧來做好這個地塊的規劃,1991年4月,朱鎔基以上海市長的身份訪問法國,並介紹了上海和浦東開發的設想,當法國專家們聽到中國唯一以金融區命名的陸家嘴開發區的情況後,極為重視。”按照上海中心城區發展戰略,設計者們以浦東將要建成的高468米的東方明珠電視塔為圓心劃了一個城市內環線的圈,將以江邊為界的僅有1.7平方公裏的核心部分規劃為CBD。“這與法國巴黎的新城區拉德芳斯十分相像,法國專家對此設想很感興趣,法方立即與中方簽訂了協議,向上海提供200萬法郎的政府貸款,用於陸家嘴中心城區1.7平方公裏的規劃設計。隨後,國營的陸家嘴開發公司也籌集了相當於200萬法郎的人民幣,邀請國際專家共同來參與這一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