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果斷決策力戒拖遝(1)(1 / 3)

拖延遲緩意味著死亡

有這樣一句格言被許多成功人士推崇:“拖延遲緩意味著死亡。”

阿莫斯·勞倫斯說:“我們之所以成功、他們之所以失敗,就在於我們形成了立即行動的好習慣,而他們辦事拖遝,總把事情往後推,這樣我們站在了時代前列,而他們則被時代甩在了後麵。”

懦弱固然不好,但凡事都求別人幫助作決定則更為糟糕。我們一定要訓練自己在緊急關頭求助於自己的良好習慣。

“我能夠征服世界隻因為我把我的想法立即付於實施。”亞曆山大說道。

在危急情況下,拿破侖從不猶豫不決,總是快速作出決斷,把自己認為最明智的做法付諸實施,而犧牲其他可行的或不可行的辦法。他絕不允許他不認同的建議或想法來幹擾他的思維和行動。雖然所選擇的做法有可能是錯誤的,但也要比猶豫不定、瞻前顧後喪失良機好得多。

據說,拿破侖在滑鐵盧遭到慘敗的最大原因就是由於他沒有及時快速作出決定,而在此之前征戰歐洲的各個戰役中,無論是重大戰役,還是在命令的最微細節上,他總是快速作出決定並馬上付於實施。快速決定就像凸透鏡能夠聚集太陽光線一樣,聚一點可以把最堅硬的鑽石熔化掉。

一個人欲要成就一番事業,首先就要學會依賴自己、引導自己、完全控製自己。

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在麵臨需要迅速作出決定的緊急時刻,會集中全部精神,積極調動思維迅速作出決斷,盡管這個決斷也許不很成熟,但他要使他本人堅信這個決斷是當時情況下最明智的決定,然後馬上付諸實施。實際上,在人的一生中有很多重大決斷都屬此類——事後看不很成熟但當時認為是最明智的。

範妮·馮談起巴特勒將軍時說:“他真是個能夠快速做出決斷的將軍。不管多麼重大的軍務被請他決斷,他會馬上聚結起全部精力,謀斷此事,就如凸透鏡聚光線於一點,而一旦作出決斷,他好像就把這件事完全忘記,似不曾發生過一樣。”

在一次戰爭中,一個老父親的兩個兒子都被敵人俘虜去了。老父親希望用自己和一筆金錢換回兒子。敵人同意了這個請求,但條件之一是隻能換回一個兒子。老父親為難了,同樣是兒子,他救哪一個?又不救哪一個?老父親左思右想十分為難,無法做出決斷。敵人久久不見他回信,失去了耐心,就把他的兩個兒子全部殺害了。老父親的優柔寡斷使他失去了救回兒子的機會。

世界上沒有什麼人或什麼東西能夠幫助那些做事猶猶豫豫、瞻前顧後的人形成一種遇事果斷決斷、行事幹脆的習慣,所以在考慮處理一個問題時,要盡量避免一會提出這個問題,一會兒又提出那個問題。做事試圖把所有問題都解決的人,是不容易抓住事物本質的,而最明智的決策就應該是解決事物本質的決斷。做出決斷後,要盡力盡快去付諸實施,雖然說決策不一定正確,結局也不一定良好,但從長遠看,它會培養我們形成遇事果斷決定的好習慣,加強我們獨立自主精神的建立。

“如果一個人總在考慮是先做這件事好,還是先做那件事好,那他最後極有可能哪件事都做不好,”威廉·沃特說,“再假如他已先做那件事,正當他要行動時,又聽到別人的反對意見,他會停下來舉棋不定,一會考慮這方意見,一會又考慮那方意見。既覺得這方意見正確,又覺得那方意見也有可取之處。這樣的人就屬沒有主見的人,缺乏決斷力,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皆是如此。這樣的人很難有所成就。他做事不是采取積極進取的態度,而是在原地打轉轉,甚至不進則退。在盧坎(古羅馬詩人)筆下有一種人很值得學習。這種人具有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他們在行事之前,先恭敬地聽取那些聰明人的意見,博采眾長,然後綜合考慮做出自己的決斷,決斷做出後,就絕不再更改,最後再以最大的精力付諸實施。曆史證明,這種人成功的例子最多。”

哈姆雷特(莎士比亞筆下的人物)就是個做事優柔寡斷、行事拖泥帶水的典型人物,他的理想追求與他的精神能力所能達到的水平相去甚遠。絕大多數人都能抓住事物的一方麵解決處理問題,而哈姆雷特卻抓住事物的各個方麵不放,既考慮這方麵,又擔心那一方麵,由此,他變得瞻前顧後、優柔寡斷。他感覺自己看到的鬼魂既像父親的冤魂,又覺得不像。優柔寡斷有時是精神與智力畸形發展的結果,智力得到了高度開發,而精神卻已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