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實現自我價值
在自我實現、自我、真正人性等方麵進行研究工作的思想家團體,相當牢固地製定了他們令人信服的理論:人有使他們自我實現。根據人內部傾向,人竭力要完成他自己真正的本性,忠於自己的職守,成為真正的、自發的、真正表現的人,在他自己深刻的內涵中,尋求他活動的根源。
當然,這隻是一種理想式的建議。我們應當充分地警覺到這一點,大多數成人並不知道怎樣成為真正的人。如果他們“表現”他們自己,那麼他們就可能不僅給自己,而且也可能給別人帶來大災大難。也可這樣說,對強奸犯和肆虐犯的這種問題:“我為什麼就不該信任和表現我自己呢?”我們應該如何回答呢?
作為一個思想團體,這些著作者疏忽了幾個方麵。他們包含了這些沒有搞清的東西——如果你能夠真正地行動,那麼你就行動得很好;如果你從內部發射出活動,那麼這些行為是好的和正確的。顯然包含的意思是:這個內部的核心,這個真正的自我是好的、可信賴的、合乎道德的。這個論斷與人有實現他自己的傾向,那個論斷是可以分開的,而且是需要分別證明的(我認為是這樣)。
此外,這些人很明確地回避對這個內部核心進行決定性的闡述,即它在某種程度上必定是遺傳而來的。也可以說,他們在談到這個內部核心時,並不象談任何其他東西時那樣詳細。
因此,我們必須抓住“本能”論,或者基本需要論。
我們要抓住原始的、固有的、在一定程度上由遺傳決定的需要、衝動、渴望的研究,也可以說是人的價值蹬研究。我們不能既玩弄生物學的策略,又玩弄社會學的策略;我們不能既斷言文化創造了每一樣東西,又斷言人具有遺傳的天性。這兩種對立的說法不能共存。
在本能領域中的所有問題裏,關於攻擊、敵視、憎恨、破壞性的問題,是我們應該知道得最多但實際上知道的卻很少的一個問題。弗洛伊德主義者認為是本能性的;大多數其他動力心理學家則斷言,這些並不是直接本能性的,任何時候這些都是由於類似本能的或基本的需要受到挫折而引起的反應。這些資料另一個較好的而且是可能的解釋,它強調這是由於心理健康的增進或惡化而引起的憤怒的質變。
在比較健康的人身上,憤怒是對當前情境的反應,而不是產生於過去的性格累積。也就是說,它是對現實中當前某種事物的反應,例如,它是對不公正、剝削或侵犯的現實主義的效應性反應,而不是由於很久以前某人犯的錯誤而現在把仇恨錯誤地和無效地發泄到清白的旁觀者身上。
憤怒並沒有隨著心理健康的到達而消失,而是采取了果斷的、自我肯定的、自我保護的、正當義憤的、同邪惡作鬥爭的等等形式。這種健康人很容易成為比普通人更有戰鬥力的、為正義而戰的戰士。
總之,健康的進攻行為采取人格力量和自我肯定的形式。不健康的人、不幸的人或被剝削者的進攻行為,有可能帶有惡意、暴虐、盲目破壞、跋扈和殘忍的味道。
擺脫困境的思考
即使最完美的人也不能擺脫人的基本困境。人既是被創造的,又是天使般的;既是強大的,又是軟弱的;既是無限的,又是有限的;既是動物性的,又是超動物的;既是成熟的,又是幼稚的;既是畏懼的,又是勇敢的;既是前進的,又是倒退的;既是向往完善的,又是害怕完善的;既是一個可憐蟲,又是一名英雄。這就是存在主義者力圖向我們講明的事情。
我們應該讚同他們的看法,因為對於任何心理動力的和心理治療的最終體係來說,這個基本困境是首要問題的兩難困境和它的辯證法,而且對於我們是適用的,對於任何自然主義價值論來說,它也是基本的問題。
然而,對於拋棄已達3000年之久的、在亞裏士多德邏輯學模式之內的、二歧式的割裂和分離習慣(“A和非A彼此是完全不同的,你可以選擇這個或者那個,但是你不可能具有二者”)來說,它是極端重要甚至是關鍵性的。盡管有困難,我們還是要學會整體論的思考,放棄原子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