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淩晨三四點的時候,你還慮在心頭!全世界的重擔似乎都壓在你肩膀上,到哪裏去找一間合適的房子?找一份好一點的工作?怎樣可以使那個羅嗦的主管對你有好印象?兒子的健康、女兒的行為、明天的夥食、孩子們的學費……可憐!你的腦子裏有許多煩惱、問題和亟待要做的事,在那裏滾轉翻騰!牆上糊的紙好不好?女兒的男友配得上她嗎?糧食會不會又要漲價了?可憐!你腦子裏的思緒東飄西蕩,你仿佛永遠不會再入睡了!
不,你會睡著,隻要你采取一個簡單的步驟,對自己說一句簡短的話,說上幾遍,每一次要深呼吸,放鬆!你要對自己說,同時心裏也要真的這樣想:“不要怕。”
深呼吸,一切由他去!睜開眼睛,要輕鬆地閉起來。
告訴自己:“不要怕。”要仔細想想這些有魔力的字句,而且真正相信,不要讓你的心仍彷徨在恐懼和煩惱之中。
請記住一點,世上沒有任何事情是值得憂慮的,絕對沒有!你可以讓自己的一生在對未來的憂慮中度過,然而無論你多麼憂慮,甚至抑鬱而死,你也無法改變自己的現實。還有一點,我們不能將憂慮與計劃安排混為一談,雖然二者都是對未來的一種考慮。如果你是在製定未來的計劃,這將更有助於你現時中的活動,你對未來有自己的具體想法與行動計劃。而憂慮隻是因今後的事情而產生惰性。憂慮是一種流行的社會通病。幾乎每個人都花費大量的時間為未來而擔憂。
既然是如此消極而無益,既然你是在為毫無積極效果的行為浪費自己寶貴的現時。那你就必須消除這一誤區。其實,對一般人來講,他們所憂慮的往往是自己無能為力的事情。無論是戰爭、經濟蕭條還是生理疾病,不可能因為我們一產生憂慮就自行好轉或消除,作為一個普通的人,你是難以左右這些事情的。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你所擔憂的事情往往不如你所想象的那麼可怕和嚴重,也許想想辦法,或者變換一下環境,某些擔憂變得毫無必要了。
傑克是一位年近50的公司職員,他總是擔心自己被老板解雇而無法養家糊口。他整日憂心忡忡,因此體重開始下降,經常失眠,經常生病。後來,他找到了一位心理谘詢專家,在心理詢診過程中,專家向他明示,憂慮對改變自己的處境來講是無濟於事的,並指導他如何保持心情舒暢。但傑克是個地地道道的憂慮者,他感到自己有義務為可能發生的災難擔憂。到幾個月以後,他所擔憂的事情終於發生了——他被解雇了,而且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失業。然而,不到三天,他又找到了另一個工作,薪水更高,更加滿足自己的興趣。他不再憂慮了,而是將這時間和精力投入於工作之中,而且很快就取得了成功。傑克一家人並沒有因他失業而挨餓,他自己也沒有向命運屈服。
生活中,我們很多的憂慮大都如此,因此,當你不時地為生活而憂慮時,多多想想這方麵的例子,你可能一下子就變得豁然開朗。
美國《讀者文摘》上曾刊登過這樣一篇有關憂慮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對憂慮心理進行了絕妙的諷刺:
如此眾多的令人憂慮的事情!有舊的,也有新的;有重大的,也有微小的,而富有想象力的憂慮者總有辦法將路上的行人同遠古時代聯係起來。假如太陽燃盡了,一年四季可能完全成為黑夜嗎?如果低溫冷凍中的人再蘇醒過來,他們還能活多久?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小腳指頭,他能否在足球比賽中進球呢?
或許你是一個“職業憂慮家”,任何事情都會令你憂慮,從而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緊張和煩惱。或許你是一個“業餘憂慮者”,僅僅為自己的事情而憂慮。
冷靜是製怒的良方
一個人愈是在意自己沒有辦法的事,他就會愈生氣,愈覺得事情無法控製。
生氣發怒所表示的是:你覺得自己沒辦法控製情況,不管情況是關於一個人遲到了、某件機器出現故障了或者碰上交通阻塞。憤怒的起因是由於你將注意力集中在你不能控製的事情上。一個人愈是在意自己沒有辦法的事,他就會愈生氣,愈覺得事情無法控製。
一位總裁因為下級未能準備好給董事會的報告而暴跳如雷,這種情緒使他無法冷靜下來思考補救方法。否則他可以讓對方確定究竟報告要遲交多久,他可以向與會的人解釋情形,或許另外再決定個會議時間;他也可以擬出另一個變通的計劃,將還在研究的計劃做個摘要的介紹。
解決憤怒的包圍,關鍵就是讓你的思維由控製不了的事物轉移到可以控製的方麵。當你碰到機器故障或同事遲到時,你犯不著大發脾氣,浪費自己的精力;相反的,你可以采取辦得到的行動,讓自己保持巔峰型的冷靜,在這種狀態下,你才能發揮控製力,使你付出的精力收到建設性的效果,而不是徒然消耗元氣,於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