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與認知

健康話題

作者:王小蓧

中國近年來對慢性病(簡稱慢病)進行了大量研究和調查,最近中國衛生部公布了中國慢病的一些基本情況。目前,中國有2.6億慢病患者,慢病導致死亡已經占到中國總死亡的85%,導致的疾病負擔已占總疾病負擔的70%,是公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重要原因。

慢病包括哪些病?

慢病首先是一個發病和患病時間長短的概念,醫學上把病程超過三個月以上的疾病視為慢性疾病。但是,從疾病分類和防治的角度看,需要把慢病劃分為兩個範疇,一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二是慢性傳染性疾病。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包括,心腦血管疾病、呼吸係統疾病、內分泌疾病和各種癌症等,如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慢阻肺、哮喘及各種惡性腫瘤;此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還包括運動係統慢性疾病,如頸椎病、腰椎病、骨關節病以及口腔疾病和精神疾病。而慢性傳染性疾病則包括結核、乙肝、慢性皮膚病和性傳播疾病等。

按疾病分類統計看,我國現有的慢病可能已超過2.6億人,因為目前我國有2億高血壓患者、1.2億肥胖和超重者、9700萬糖尿病患者。如果把肥胖和超重者都算成病態,那麼高血壓等幾種主要的非傳染性慢病的人數就已超過4億,再加上傳染性慢病,患慢病的中國人就更多。而且,慢病的後果非常嚴重。中國45%的慢病患者死於70歲之前,全國因慢病過早死亡占早死總人數的75%。

近年的研究結果表明,生活方式與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引發慢病的主要原因。這些原因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煙、酗酒、暴飲暴食、不吃早餐、不吃蔬菜水果等;長期不鍛煉或長期過度不科學鍛煉;高強度地工作和身體較長時間地處在高負荷狀態,或熬夜不睡覺;環境汙染(如空氣、水源、室內環境等汙染);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如結核杆菌、病毒等感染。另一方麵,工業化、城鎮化、老齡化的加快也成為我國慢病發病率快速上升的誘因。

盡管上述原因都是引發慢病的重要因素,但是,大量研究也證明,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才是慢病的首要原因。例如,在森林減少、生態破壞、空氣汙染、水源汙染、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等因素中,每一種因素都可以導致慢病的發生。當人類生存的環境遭到全麵破壞,生態處於極度惡化之時,慢病的大量出現就不可避免。因此,慢病是環境惡化和生態毀壞後的最直觀和最典型的體現。

慢病認識的誤區

過去,人們習慣於把慢病歸結於不健康或不科學的生活方式,但是,世界衛生組織《預防慢性病,一項至關重要的投資》的全球報告卻指出,目前人們對慢病的認識有很多誤區,其中之一就是認為慢病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

為了充分理解並進而防治慢病,需要對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認識慢病的一些主要誤解予以說明。

誤解一:慢病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致。慢病固然可以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但即便人們生活方式健康,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致病因素的影響。例如,由於環境汙染,尤其是城市糟糕的空氣或水汙染,使得每個人的健康都會受到影響,從而誘發肺癌、心腦血管病等慢病。所以,準確地說,慢病並非隻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而是由許多更為複雜的原因,甚至更多的是人與環境的衝突所引起。

誤解二:慢病主要危害發達國家。恰恰相反,慢病目前主要危害的是發展中國家,因為五分之四的慢病發生在中低收入國家。美、英、德、法等發達國家確實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因盲目破壞生態和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引發大量慢病,但是這些國家采取了更多的保護環境的做法,並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慢病已經得到有效控製。這對於中國是一個極好的教訓。

誤解三:慢病主要危害富人。慢病的現實情況是,無論富人還是窮人,隻要違反了健康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作息習慣等行為,都可以引發慢病。而且,一些研究表明,由於受環境惡化的影響和醫療保健的製約,窮人比富人更有可能患慢病,並因此而失去生命,或背負沉重的經濟負擔。但是,也有研究證明,盡管富人有較好的醫療條件,而且吃特供食品,但是,在環境惡化之下,沒有誰會幸免於難。因為,汙濁的空氣是誰也躲避不開的,特供食品也並不意味著就完全安全。

誤解四:慢病主要危害老年人。這顯然是不正確的。世界衛生組織對各國的調查表明,幾乎半數慢病死亡發生在70歲以下人群,慢病死亡總數的1/4發生在60歲以下人群。另外,全球現在大約有2200萬5歲以下兒童超重和肥胖,超重和肥胖就是主要的慢病,說明慢病是一視同仁地危害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