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用冰可以批發、零售,大主顧多為菜市、魚行、肉鋪、飯莊,由冰窖在城內的門市“冰局子”派人送冰上門,價格甚為低廉。浙江人嚴緇生在《憶京都詞》中讚歎道:“憶京都,賞夏綠河灣。冰果登筵涼沁齒,三錢買得水晶山。不似此間蒸溽暑,縱許伐冰無處所。”注曰:“冰窖開後,隻需數文錢,購一巨冰,置之室中,頓覺火宅生涼。餘嚐戲呼為水晶山,南中無此物也。”珠市口冰窖胡同曾有某文士製門聯曰:“地連珠市口,人在玉壺心。”北京的最後一家冰局子在燈市東口路南,於20世紀50年代歇業。
現今北京還有一些與冰窖有關的地名,也留下了許多冰窖遺跡,如北海雪池冰窖、德勝門外冰窖口、恭儉冰窖、恭王府窖、義和冰窖等。近年來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雪池冰窖和恭儉冰窖,值得一提的自然是京城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冰窖遺址——雪池冰窖。
雪池冰窖是明清兩朝宮廷禦用冰窖,主要是供皇宮中消暑降溫、冷藏食品之用。雪池冰窖位於西城區雪池胡同,建於明萬曆年間,時稱“裏冰窖”。 雪池冰窖所藏的冰全部采於太液池,即現在的中南海和北海水麵。共有冰窖6座依次編號為1至6號,均為磚窖,現僅存較大2座,建築麵積497.5平方米,其中1座用於北海自行車存車處,窖內頂拱磚大片坍塌。冰窖為半地下式建築,地上部分邊牆長約20米,高2米,山牆寬約10米,山尖最高處約4米,屋頂是“人”字形起脊雙坡,上覆黃色琉璃瓦。兩端山牆上均開有寬1米、高2米的拱門,有台階通往窖底。窖深約4米,窖底用柏木打樁為基,花崗岩鋪底、砌牆,成拱形。窖門外右側有旱井1口,井底比窖底深1米有餘,與窖內相通,用於排泄窖內融化的冰水。傳說雪池窖址北邊有神殿1間,殿內供奉窖神,這窖神便是濟公和尚。
光緒庚子年間(1900年),北海雪池冰窖的官差由於、祖、耿三姓人負責,輪流經營,三年一轉,當職與不當職的每年按季領取薪俸。到光緒末年(1908年),因國庫困頓、經濟拮據,僅僅撥給應領經費的一部分,不足之數由當窖差的人自籌,於是雪池冰窖形成了半官半私性質。 宣統繼位時(1909年)國庫更加空虛,所需經費也更加難以支付,昶振一統籌資金,承租了全部雪池冰窖。辛亥革命後,仍保留1號窖供應宮中用冰,直到1917年供應皇室用冰一事才告結束。雪池冰窖1925年由北海董事會管理,1950年收歸國有,1961年和1968年進行設備改造和修繕,1979年停用。
除此之外,紫禁城內冰窖也保存完整。紫禁城內冰窖坐落在隆宗門外西南的造辦處外,現存的4座冰窖形製完全相同,均為南北走向的半地下形式。外表與宮內一般規格的建築無異,黑筒瓦、元寶脊、硬山頂、灰色牆麵、無窗,隻有在山牆兩端各開一券門,從門洞台階而下可至窖底。地下部分深約1.5米,窖內淨寬6.36米,長11.03米。地麵滿鋪大條石,一角留有溝眼,融化的冰水可由此流入暗溝。四壁自下而上先砌1.5米高的條石,再砌條磚至2.57米高,然後起條磚拱券。窖牆2米,隔熱效果極佳,至今進入窖內,仍有寒氣襲人之感。
新中國成立以後,北京仍然有什刹海、西便門、陶然亭、右安門、外館斜街等十幾處冰窖可供使用,隨著人工製冷技術的廣泛應用和冷庫的建立,到20世紀60年代後期,冰窖漸漸退出了曆史舞台,成為曆史遺跡。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