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連與盂蘭盆節
民俗博采
作者:陸永峰
時節到了農曆七月,傳統上有兩大節日為中國的老百姓所熟悉。一是七月初七的七夕節,因為其源自於牛郎織女的淒美傳說,尤其為年輕女性歡迎並參與;另外一個就是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而這一節日同樣也源自於一個感人至深的傳說,即目連救母的故事。這一傳說流傳千古,在曆代民間有著廣泛的影響。
目連救母的故事
作為救母故事主角的目連,其名也寫作“目蓮”,是目犍連的簡稱,又譯作目犍蓮、沒特伽羅。目連出身婆羅門,本名拘律陀佛陀,他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號稱“神通第一”。據說,目連在一次弘法時遭到了裸形外道(亦有說為執杖梵誌)的暗殺,他是佛教史上為了弘揚佛法而殉教的第一人。
目連救母的故事流傳了一千多年,其內容廣為人知。現在民間熟知的故事內容大致如下:目連出外訪求佛道,得成羅漢果後,想要報達父母的養育之恩。因為父母已過世,於是,目連開始尋訪父母往生之處。發現其父親因為多行善事、一心向佛,死後已經往生天堂,而他的母親卻因為在世時殺生吃葷,慢待師僧,多有惡行,死後被打入地獄。目連下到冥府,遍尋刀山劍樹、銅柱火床、血湖等地獄,終於發現自己的母親因為罪孽深重,被打入了凶險異常的阿鼻地獄。目連想進入阿鼻地獄而不得,回轉祈求佛祖施予援手。佛祖賜給他法杖,目連用它打開了阿鼻地獄的門,見到了正遭受磨難的母親。母子相見,目連的母親懺悔自己的罪過,但目連也無力超度。於是再次祈求佛祖,佛祖率眾菩薩、羅漢等降臨地府,受佛力救度,包括目連母親在內的地獄鬼魂多得超脫。目連的母親脫離阿鼻地獄,又入餓鬼道中,饑不能餐,渴不能飲。僧眾夏日安居於寺中不出,七月十五日則是結束安居的解夏日,也是僧人檢點、懺悔自己過失的自恣日。佛祖告訴目連,必須在這天建盂蘭盆會,供養十方僧眾,由此功德可以超度自己的七世父母。於是目連建盂蘭盆會,他的母親因此功德得以脫離餓鬼道,轉生為狗。最後,目連又念了七天七夜的經,使母親脫離狗身,升入天堂。
可以看出來,這個故事著力體現了兩點:一是目連對母親的孝順之情,二是佛力的廣大無邊。目連的孝道在佛祖的佑護下得到了最終的圓滿,可以說,目連救母故事之所以在中土民間廣為流傳的關鍵原因正在於此。通過這一故事及對源於它的盂蘭盆會的參與,民眾既實踐了中土視為立身之本的孝道,又較好地表達了自己對佛教的虔誠信仰,中土傳統的孝道與來自於異邦的佛教實現了完美的融合。當然,這種融合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佛經中的記載與目連戲
目連救母的故事見於四部佛經:西晉《佛說盂蘭盆經》、東晉《佛說報恩奉盆經》、梁代《經律異相》卷五十三《目連為母造盆》和《灌臘經》。其中最為詳細的是《佛說盂蘭盆經》,但也隻有八百多字。這部佛經傳為西晉高僧竺法護所譯,情節相對簡單,隻說目連想要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用道眼觀見其母親死後入餓鬼道中,不得飲食。目連前去探望送飯,飯食入口變成火炭,其母不得下咽。目連哀求佛祖,遵照其囑,於七月十五日設盂蘭盆,以甘美食物和香燭臥具等供奉十方僧眾。目連的母親因此功德而超脫餓鬼之苦。佛經中最後宣揚,人世中奉行孝道者“奉此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
這部佛經在印度梵語原典和西藏譯經裏都找不到對應的經典,有不少人認為這是中土為了調和佛教出家背親的行為與中國傳統的孝道觀念之間的矛盾而自創的。盂蘭盆是梵文 Ullamabana的音譯,原為倒懸的意思。佛教謂人死之後,有因罪業而受倒懸之苦者,所以可用它來泛指死後種種極苦之狀。此經中把盛食物的盆聯係起來,在後來成為“慣例”,盂蘭盆就變成了為解救倒懸之苦、盛百味於盆、供養三寶的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