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源於佛教的目連故事,至後世更演化、擴展成為龐大的“目連戲”係統。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一過七夕,民間就開始搬演《目連救母》雜劇,一直至十五日才結束,持續有一星期之久。明末清初的著名作家張岱在他的《陶庵夢憶》中記載了當時民間演目連戲的盛況:參與的演員有三四十人,連演三天三夜,觀眾有一萬多人,演到精彩處,觀眾齊聲喝彩,搞得當地太守以為海盜侵擾,還派人來偵探虛實。其演出人數之多、時間之長、套數之繁以及觀眾之多,都蔚為大觀,引人驚歎。
盂蘭盆節
以目連故事為信仰內容的盂蘭盆會的舉行,一則在宣揚佛理廣大,提倡信眾供養三寶;一則是教導、迎合世俗的孝道需求,超度去世的父母。它最早在南朝時已舉行,梁大同四年(538年),武帝設盂蘭盆會,供養十萬僧。至唐時更為盛行,已經成為常例,像高宗如意元年(692年),武則天於洛陽南門舉行盂蘭盆會,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還專門寫了篇《盂蘭盆賦》獻上。唐代的佛寺在七月十五這天除了設盂蘭盆會外,還會製作各種花蠟、花瓶、假花果樹等來作裝飾,吸引民眾。民眾也常遍遊寺廟,廣為布施。
大概在宋代,盂蘭盆會加入了更多民俗性的、娛樂性的內容,演變成了民間節日,即盂蘭盆節。作為節日的盂蘭盆節和另外一個節日中元節恰好在同一天,中元節原本是道教節日,是道教三官之地官的生辰。地官主管赦罪,在生日這天會大赦孤魂野鬼。也有說是從七月初一開始,閻羅王會打開鬼門關,允許孤魂野鬼到人間遊蕩,享受祭拜。七月十五則是他們滯留人間的最後一天,民間為不受這些鬼魂的幹擾,就在這天設齋會,以食品和紙錢等來供奉、超生之。盂蘭盆節和中元節兩者經常融合在一處,因為七月十五這天鬼魂遊蕩、充塞人間,所以民間又俗稱它為“鬼節”。
舊時盂蘭盆節這天,佛寺常舉行盂蘭盆會,但它的目的不再是超度某人的父母,而是用來超度人間眾多各樣的鬼魂。另外還要放焰口,焰口是佛經中所謂餓鬼的名字,放焰口是救拔、施食餓鬼的一種法事。但對於普通民眾而言,與他們相關的習俗主要有以下幾項:
祭祖。這一習俗在宋代已經形成,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的盂蘭盆節,市井間叫賣各種冥器,還有人將在竹竿頂端織成燈窩的形狀稱為盂蘭盆,上麵掛上衣服、紙錢,這些都是供人購買焚祭給祖先的。百姓還會到死去不久的親人墳頭去掃拜。
放河燈。在七月十五這天的晚上,民眾聚集到河邊,將紮成蓮花狀的燈(俗稱蓮花燈)點亮後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下,此時江麵上燭光閃爍,猶如繁星滿空。按照民間的說法,放河燈是為了照亮那些淹死於水中的鬼魂的投生之路,讓他們能順利通過奈何橋。
演戲。一般是演目連戲,前麵說到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的便是宋代的情形。盂蘭盆節前幾日要演出目連戲,說明在宗教節日的名義下,更多的是滿足民眾娛樂的需要。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談到清代盂蘭盆節,京城也設盂蘭盆會,街巷中也搭棚演戲、放焰口、點河燈。現今,目連戲的演出越來越少,但祭祖和放河燈的習俗在很多地方還有保存。
盂蘭盆節的形成和相關習俗的演變,以及它從單純的宗教節日發展成為帶有半宗教半民俗的混合型的節日,展示著佛教與中土社會、文化的融會、和諧。這一方麵見證著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主宰力的強大,同時也說明了佛教生命力的鮮活無比。
【責任編輯】 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