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明管理的員工基礎
為了構成理想管理的基礎理念,我們完全有必要參考一下阿基尼斯、羅格利克、萊克特等人的觀點。
假定每位員工都是值得信任的
很顯然,這裏的假設並不是指每位員工都是可信任的,也不是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完全不可信任,我們應該正視員工存在差異性的現實。假設依據特定計劃而挑選出的員工是較成熟、健康、進化得很完美的人,並且具備良好的修養。當然,良好的環境是此項假設的先決條件。
假設每位員工都完全了解現實中的一切情況
在人本管理中,每位員工都擁有盡可能地被完全告知所有事實和所有真相的權力。這是一項非常明確的假設——人們需要知道真相、事實。對他們來說,掌握眼前的狀況是有益處的。真相、事實和誠實具有治療效果,讓人備感舒服與親切。實際上,每位員工都渴望這種假設。
假設所有的員工都有達成目標的激情
所有員工都是很優秀的員工,厭惡浪費時間,也都反對工作沒效率,希望把工作做好。
首先,我們來討論一下完形動機的理論。完形指完整的形象或完整的形體。完形心理學家認為,任何的心理現象都是有組織的,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學習是員工對於整體的刺激環境做出的整體反應,而不是針對部分刺激而做出分解式的反應。
接下來,我們還應該談談美國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韋伯倫及其著作《工藝本能》。韋伯倫先生認為,工業體製雖要求員工努力工作、講究效率、共同合作,但是企業主真正關心的隻是賺大錢。在《工藝本能》一書中,他指出企業管理方式與人們追求利益的本能相互衝突,因為低效率的製度使得人們浪費大半的精力。
另外還要說明追求完美與改善缺陷的衝動。在大部分人身上不是缺乏衝動,就是衝動不足,因此組織必須選擇擁有合理衝動的員工。為了避免出現任何不實際、過於樂觀或過於悲觀的情緒,必須了解不同層次的人——什麼是沒有衝動或沒有足夠衝動的人,包括:心靈破碎、無助、遭受打擊、創作力降低、心情煩躁、被迫關切日常生計的精神病患者,毫無審美觀的粗人以及心智不完整的人。
假設沒有在叢林和獨裁環境中存在的支配
所謂的支配是指黑猩猩式的,兄妹式的,有責任心的,有愛心的。
世界叢林觀盛行的環境,即弱肉強食的環境,人本管理的模式絕對行不通。在這種環境下,所有人都轉化成斧頭和錘子,小羊和大野狼……等關係,那麼兄弟之情、共享目標和認同群體就變得特別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應該有一種能力可以讓全體人類互相認同,使全人類融合在一起。集權獨裁者不認同任何人,至多隻認同自己的族人。因此在選擇員工時,獨裁者必須被排除在外,除非對他們進行轉化的工作取得成功。
假設每位員工都有相同的終極管理目標,並且認同它
在此很容易說清楚層級-整合原則如何取代權化-分化原則。舉一個皮亞傑日內瓦小男孩的例子。小男孩知道某個人是日內瓦人或瑞士人,但他必須長大後才能明白某個人既是日內瓦人也是瑞士人的原因,他也才了解某物可與另一物整合或包含另一物。也許,我們可以討論語意學者的多重價值和二元邏輯。我們還必須了解專門研究團隊合作和組織認同相關的心理動力學,例如“我願意為老路傑斯而死”。或者我們試舉軍隊的例子,為了完成任務,即使是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但每個人會依據自己的能力,尋找最佳的解決辦法。這是問題導向而非自我導向。也就是說有人問:“什麼是解決問題或達到目標的最好辦法?”而不是對他們自己說:“對我自己、對我員工來說什麼是最好的?”
假設在組織內部,員工和員工彼此相處融洽
同胞爭寵是指在同一家庭中,兄弟姐妹為了爭取父母的寵愛而相互嫉妒或競爭,這種行為充分說明良好但不成熟的衝動如何導致心理疾病。兒童需要母親的愛,但他不夠成熟,不了解母親可以把愛同時分給其他的孩子,因此他有可能去仇視弟弟。不過,他並不是真正地仇視自己的弟弟,隻是渴望擁有母親全部的愛。
兩歲到三歲的幼童會對新出生的嬰兒進行攻擊,不過他卻不會敵視其他人家的嬰兒。由此可知,他並非敵視所有的嬰兒,隻是對分走母愛的兄弟姐妹充滿敵視。當然,在他們長大以後,就會慢慢了解到,母愛可同時分給每一個孩子,但這需要經過一段相當程度的心理發展。擺脫組織或團隊內的同胞爭寵行為,也必須具備高度成熟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