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發展科技拓展工作(4)(1 / 3)

在高度發展的、精神病學上健康的人中,自我實現的人中,或不論你願怎樣稱呼的這一類人中,假如你試圖評價他們,你將發現,在某些方麵他們是非常不自私的,但在另一些方麵,他們又極度自私。由於某種原因,兩極性、二歧式、關於某一“多”意味著另一“少”的假設,所有這一切都將消失。它們彼此融合,而你有了一種單一的概念,一種我們現在還沒有適當字眼表示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高綜效隻能代表一種二歧化的超越,一種對立的融合,融合成一種單一的概念。

最後,綜效概念對於理解個人內部的心理動力是有價值的。有時這是非常明顯的,如把個人內部的整合認知轉作高綜效,把普通病態的精神分裂看作低綜效,如某人的極度不安而自己折磨自己。

在種種對於動物和嬰兒自由選擇的研究中,可以用綜效說進行理論陳述方麵的改善。我們可以說,這些實驗證明有一種認知和意動的綜效作用或融合。打個比喻說,能使頭腦和心髒、理性和非理性都說同一種語言,使我們的衝動引導我們沿著明智的方向前進。這也適用於坎農的體內平衡概念,他稱為軀體“智慧”的概念。

也有一些情境能使特別焦慮的、不安的人有這樣的傾向,認為他們想得到的東西對於他們一定是不好的,味道好的很可能是腐敗的。明智的、正確的或應該做的事,非常有可能是某種你不得不督促自己去做的事。

你不得不強迫自己那樣做,因為在我們很多人中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想法,認為我們所希望的、渴求的、喜愛的,以及那些味道好的,很可能是不明智的、不好的、不正確的。但食欲實驗和其他自由選擇實驗表明,恰恰相反,更可能的是我們享受的正是對我們有益的,至少相當好的選擇者在相當好的條件下是如此。

這裏用弗洛姆的一句話作為結論:“所謂病態就是想得到不利於我們自身的東西。”

優秀經理的綜效思考

在這裏我們可以運用的一個例子,便是弗洛伊德主張個人的本能欲望是有限的。根據弗洛伊德理論可知,每個人都隻有一定限量的愛,如果給這個多一點,給其他人的愛就變少了。例如他對自愛的主張,他覺得一個人愈愛他自己,對別人的愛就愈少。這就好比一個人隻擁有一定數量的錢,花掉的錢好比是給自己的愛,而剩下的錢好比是對別人的愛。顯而易見的,這和弗洛姆、荷妮(德國女精神分析學家,但是她反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重要原則,她認為在人格形成中,起決定作用的不是一個人的本能,而是他的文化及社會條件;文化及社會條件是人們產生焦慮及人格障礙的主要因素)以及其他人所定義的愛剛好相反。最終他們一致認為,至少在一個良好正常發展的社會下,愛會衍生出更多的愛。也就是說,你所付出的愛愈多,將會因此創造出更多愛的財富。這就好比一對熱戀中的年輕男女,如果能互相為彼此付出,真心愛對方,就有能力去愛整個世界。他愈愛他的愛人或妻子,就愈有能力去愛自己的小孩、朋友甚至全體人類。

另外是一個使用金錢的例子。如果你以前有一筆錢,必須非常小心地擁有,你盡量不去花錢,還把它藏在地底下或鎖在保險櫃裏。但我們卻忽略這樣一個規律,錢應該是用來創造利潤的,盡量利用、投資,而非保持它的價值。在經濟王國裏,應該提高錢的價值,增加錢的數量。

事實上,慷慨往往能增加更多財富而不是減少財富。

就這點考慮,與南美洲人和歐洲人相比,美國生意人的作法以及想法非常特別。前者比較傾向堆積大量的存貨,以最高的價格賣出,以賺取最好的利潤。不過,擁有比較先進思想的美國人在很早以前就學到,周轉率愈高,所能賺到的錢就愈多,即使每一次所獲得的利潤可能不是很好,但因為周轉迅速,最後反而累積了比較多的利潤和財富。反過來看,一些手頭拮據、小氣又小心眼的拉丁美洲的雜貨店老板,可能會在一次的交易中賺到很多錢,但是卻不能累積更多的財富。例如汽車大亨亨利·福特的例子,亨利·福特通過把自己的產品銷售出去堆積大量的財富,通過把產品的價錢降低去提升銷售量,因此他能累積龐大的財富,而且變得越來越富有。

利開特所寫的著作《新管理模式》中曾研究過這樣一個案例——影響力,使他發展出“影響派”的理論,這裏引用他在57頁中所寫的內容:

企業或工廠中的影響力是一定的。因此可能的結果是:若部屬對組織的影響力愈大,主管的影響力就愈小。企業的權限是固定的,如果某些人擁有得愈多,其他人占有的就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