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他在58頁寫著:
較好的管理製度,可以提高屬下的影響力,同時也增加高生產力主管的影響力。
總體來說,在團體運作的情形下,你給予員工愈多的影響力和權限,你所得到的就會愈多。我們必須朝此方向發展努力,我們必須使每位員工都變成將軍,而不是墨守陳舊的教條,認為隻能有一位將軍。在此項假設下,將軍領袖就等於領導一群得到很大自主權的將軍隊伍。領導者賦予每位員工較大的權力,然後他將會驚訝地發現,實際上所獲得的權力和影響力比原來的做法還要多出許多。因此,他付出得愈多,得到的也就愈多。
此外,我們還可以觀察科學領域中的慷慨和開放的問題。科學家最在意的是權力和科學秘密以及擁有一份安全感。但事實上,這種行為比起監控前蘇聯科學家更能造成無可比擬的傷害。這是一種傷害我們自己而非前蘇聯的方式,原因何在?因為科學依賴於慷慨,知識能創造更多的知識。
企業界也有類似的商業情形。當我問凱依他是如何處理商業機密時,他卻說他們沒有任何商業機密,唯一的秘密就是未來的運作計劃,至於電壓計實際生產過程的知識,都是公開的。如果有人抄襲他們的生產過程,其實並沒有多大好處,因為那是他們管理製度所產生出來的結果。即使是最高明的小偷,也無法偷走創造力或良好的管理製度。
或者我們可以換用別的方式來闡述這個問題。任何發掘電壓計製造秘訣的人,最終會成為一個發明者,因為他們會發現製造這種東西的方式,就是成為一個有創作力的人。如果我們讓工廠自行全力運轉,並將所有信息公開,對我們社會的經濟體係將有很大助益。因為,企業不斷地運作,就會自動培養好的工廠、好的管理者以及好的員工,而不會關門大吉或減少產量。
馬斯洛曾說過:“在我還是個大學生的時候,經過一連串的事件後,我再也不擔心自己的想法會被別人竊取。理由很簡單,偷盜者是一個品質低下的人,偷走的都是最差的東西。我不再為此生氣或想全力保住秘密,反而覺得他們的行為有趣、好玩,所以我也不用煩惱如何隱藏我的想法。對於想法的討論過程,才真正有助於創造力的發揮,使得原本隻有一打數量的點子,暴增為100個點子。”抄襲或竊取就像隻偷到蛋、沒偷到下蛋的雞一樣。簡單地說,錢必須充分被運用,心智必須充分被運用,創造力必須充分激發,而不是將其囤積起來,吝於花費,擔心一使用就會減少數量。
上述的所有一切都表明,拒絕和別人分享是一個非常不理智的想法。比方說,有關兄弟姐妹之間的敵對現象就反映出利益有限的想法。每一個小孩都想一個人霸占母愛,所以對新生的弟弟或妹妹也擁有母親的愛感到氣憤,因為他認為,如果母親把愛給了弟弟或妹妹,那麼就沒有多餘的愛可以分給他。要經過很長的時間他才會了解,母親的愛其實是可以同時分給2個孩子,或4個孩子,甚至18個孩子。他還會明白母親愈愛其中一個孩子,也就會愈愛另外的幾個孩子,而不會減少對任何一個孩子的愛。
有關綜效原則的另一個方麵是,你享受著使別人快樂的滋味,別人快樂你也跟著快樂。或者實際一點地說,綜效是指你自私地享受著讓別人快樂的因素,所以你比以前更懂得去愛別人。因此綜效性的經濟體係應是製造無限量的更低價格的產品,而非有限數量的高利潤產品。一個人如果愈慷慨、愈懂得愛、愈具綜效性,他就愈喜歡贈送1000台收音機而不是100台,因為這項慷慨行為會創造更大的快樂,他也更能享受自己的慷慨。無限量的生產代表著對他人更多的關愛,更具有利他主義;有限量生產的人關心自己甚於他人,也就是傾向於利己主義。
在這裏,有必要把解決分化的問題講得更清楚一些。
榮格與達麗文強調相互衝突的好處,他們認為衝突所造成的動態影響與結果可強化個人心靈。衝突的結果有好有壞。但我所強調的是自私與無私的極性超越。也可以這麼說,個人必須超越衝突,而非從中獲益。我們必須認識到,過去認為自我的利益與他人的利益、自私與無私是不同且相互排斥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當我們更健康,察覺更高層次的需求時,當世界更健全更富有、沒有饑餓時,就會發現所有人類的利益都將統一為一個整體,對某人有益的事,也對你或其他的任何一個人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