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發展科技拓展工作(4)(3 / 3)

從新的角度著眼,我們也可能從達成自我實現的人身上看到這種高層結合——自私和無私彼此融合,我們可以把這種新的形態叫做健康的自私,或者也可以說是有如被虐狂的病態無私。實際上,在自我實現的人身上,我們會發現一種非常獨特的特質,你無法從他們身上區別自私或不自私,他們同時自私與無私,但你也可以說他們既不自私也不無私。但這違反了亞裏士多德邏輯,亞裏士多德強調A級與非A級的雙向排斥。再看一看科日布斯基(波蘭哲學家和科學家,他創立了普通語義學,這是一種語言哲學體係,試圖改進使用語言的方以及對語言的反應方法,提升人類傳達思想的能力)等非亞裏士多德學派對二元對立、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的批判。他們都反映出一項事實:綜效代表超越分化,而非從衝突中獲益。

在有關什麼是真相、什麼是事實的問題上,其中有許多模糊地帶很難搞清。其實,所謂的綜效,是對高層真相與事實的客觀感知,這些真相與事實的確存在。綜效的發展就好比從眼盲變為目明的過程。當然這項假設很難用實驗給予證實,但隻要有完整的操作性定義,並在務實性健全的環境下,綜效的民主具有優勢即可。事實上,當人們相互了解、彼此相愛,所有人類的利益就能整合在一起,不會相互排斥,所有關於幸福婚姻的分析都證實了這一點。所有關於企業中合作關係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所有關於科學倫理的研究更證實了這一點。以此類推,對任何一位科學家有益的事,也對於我這樣的科學家有益。對老師有益的事也對所有的學生有益。

這部分工作表明,非A即B的思考模式,或是二元對立、非綜效的思考是輕微的心理病態的征兆。我認為,對獨裁者性格結構的研究分析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如果叢林世界觀是成立的,唯一可能的現實就是獨裁管理。如果有人認同我們過的是叢林式的生活,人都變成了叢林動物,他們都隻顧自己互相排斥的利益,那麼,這種想法就不瘋狂,反而相當有理、有邏輯性、有概括性,甚至是非常必要的。再檢測一次這裏的用詞,我用的是“互相排斥的利益”這個名詞,這是個不錯的教學溝通方式,可以讓整件事更清楚、更合理、更容易溝通。

綜效的概念是整體性的;而整體性愈強,綜效的程度就愈高。相反,即是所謂原子式思考。一個結構體的整體性愈強,其中個人的相互依賴度就愈高,彼此的溝通就愈暢通,麵對團隊的影響就愈深,也就是說,社會的綜效性是高度整合的。

籃球隊即是一個例證,球隊由5位主力球員組成,如果每位球員都隻從自己爭取分數的自身利益觀點出發,完全沒把球隊的整體利益放在首位,那麼這個球隊就不可能是一個真正好的團隊。好團隊的球員會將團隊的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甚至可以這樣說,假設真是好的團隊,完全沒有個人利益與團隊利益之分。因為二者已沒有任何區別,隻要是能進球,誰得分已顯得不重要了。團隊的利益就是個人的利益。所有的球員都以團隊為榮,好的助攻手和投籃手一樣優秀。一旦球隊的綜效性瓦解,個人利益超越團隊利益,球隊就成了一盤散沙。

經濟領域的活動也是一樣。例如一個負責某項產品製造的數人小組,亦適用綜效原則。團隊合作的程度愈高,彼此的依賴就愈深,就愈信任對方,當然綜效程度也就愈高。這是可以經由實驗研究證明的。

層次整合也是同樣的情形,每個層次彼此之間亦是相互關聯的,存在著高度的綜效性。考慮這一點是很有必要的。

在好的條件下,綜效是真實存在的,與心理健康相互成循環關係——心理健康的人有較高的綜效性。心理健康的人也較易覺察出真相、更務實,因此這項科學的假設是可以被測試、被證實的。例如,我們設計一套測試實驗,探討較健康的大學生的認知能力、感官能力、思考能力和知覺能力是否較強。經由以上變因的測試可以看出學生個體的綜效性如何。若以感官層麵而言,可以測試顏色分辨力、聽力、味覺和嗅覺等,測試對象包括心理健康的人、綜效性高的人和優秀的經理人。在高度綜效的條件下,假設對某個人而言是正確的,對我們和其他人而言也是正確的。下麵我們就針對優秀經理人做一番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