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發展科技拓展工作(5)(2 / 3)

但是,我們可以借此判斷某種東西是否屬於存在價值。基督教學者視愛為最高價值,而自然科學家將真理視為最高價值,19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濟慈(英國詩人,也是19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中對人、對物和情景的描寫給人一種直接如畫的印象。他認為詩人應該像變色龍一樣,反應各種經驗的色澤,不讓自己的個性幹涉感覺的傳處。他致力於透過神話或是哲學探索詩的完美境界。有名的詩作包括《心靈》、《哀感》、《夜鶯》和《希臘古甕》等)將美視為最高價值,律師卻覺得正義是最高價值,我們可以用以上批評的原則來判定,他們所抱持的價值是否符合存在價值的精神。

例如一名信奉基督教的科學家所定義的愛,與醫學和生物學的真理相互違背,因此我們知道他們所定義的愛與其他存在價值相左。這顯示出他們的定義不夠完全,或是他們對愛的理解是零碎的,不夠完整的。

同樣的,有些科學家在追求真理的同時,卻不考慮其他的存在價值。例如,盲目的核專家,思考不完整的醫生或機器人專家,或納粹集中營的生物學家自認為自己是在追求真理。但事實上,他們所追求真理卻與愛、正義和善良等價值產生衝突,因此他們對真理的定義是錯誤的、不完善的、零碎的。與其他存在價值相互衝突或排斥的,即不屬於存在價值。所有的存在價值都不能有相互分化或衝突的情形發生。

科學家在追求真理的同時,不與其他存在價值發生衝突,他所追求的真理必須與終極目標或存在價值相容。這也符合開明管理的原則。也許有人隻追求有限的或單一定義的存在價值,例如服務,但不包括多元定義的服務。也許應該以這種方式說:存在愛或存在真相都和其他任何的存在價值等同。或者也可以這樣說:某一存在價值是根據其他所有的存在價值的存在而定義的。

或者,我們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解釋,如果我們能夠維持多元化的存在價值觀以及它們的一體性,就可以透過任何一項存在價值,達到一體性。隻要我們窮盡心力追求存在真相或存在正義,就可以真正擁有真相、正義和完美。

綜效原則下的存在價值

通過很多企業案例的分析結果可以確認,綜效與良好環境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本尼迪克特將綜效定義為社會機構性的設計,能促使自私與無私相互融合,並且超越兩者的對立,使得自私與無私之間的分化獲得解決,進而形成更高層次的統一結合。綜效必須透過機構性的安排,使得員工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時,亦能對他人有益,而當員工幫助他人時,也能使自我得到報酬或滿足。我們也可以由以下的敘述推論出可測試的假設:

在良好的社會裏,道德是有價值的。在良好的社會裏,自私是有價值的,他人能容忍和認同個人的自私行為,因為他們也能因此而受益。這時美德、利他主義與自私已合而為一,三者之間已不再互相衝突或排斥,已有相同的目標與結果。

社會的綜效性愈高(或是情侶間或個人),就愈接近存在價值。在一個惡劣的社會環境條件下,隻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相互對抗,個人的興趣無法融入團隊之中,也無法被團隊的其他人認可,更無法獲得個人的需求(即所謂的匱乏需求),除非是在犧牲他人的利益的前提下。

在一個良好的情況之下,我們不需為道德或追求存在價值而付出任何代價。在良好的環境下,個人的道德或自私是為他人所接受的,甚至會受到他人的喜愛或尊敬。在良好的環境下,具有道德感和利他主義(或健康的自私)的生意人在財務上的表現較為出色。

在良好的環境下,事業成功的人比較容易贏得他人的敬愛,而不會引起別人的嫉妒怨恨、恐懼或憤怒針對這一點,可以延伸出更多的討論,我將會有不同程度的論述。

在良好的環境下,仰慕是可能的(不摻雜任何的負麵情緒,例如性衝動,強製別人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或尼采主義的憤怒)。

在最高層次上,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自私,但仍有道德感。

我們有道德感,但同時也能自私。

在這裏,我們應當再度檢驗、測試亞當·史密斯的理論,也許我們可以重新詮釋為:“在什麼樣情況下,開明的自私對整體社會有益?”同樣我們也可以這樣問:“在什麼樣情況下,對企業有益的事也對全國有益?”或者這樣問:“什麼事對我和你都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