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話對卡耐基的幫助很大。之後,每當他準備發表演講的時候,都會在事前先靜心禱告:“神啊,求你幫助我傳達出對這些聽眾有益的信息來,讓他們有所收獲,滿心歡喜地回家。”這樣的禱告十分有用,使講演者謙卑地體認到自己隻不過是個傳達某些信息的講解員,而不是要賣弄自己的學問或風采的輕薄學者。講演的目的是要帶給聽眾一些鼓舞性的思想,而不是炫耀自己。
要想讓別人喜歡你,就必須注重施予,而不僅僅隻想獲得——應該是親自贏取得來,而不是靠一時的吸引或哄騙。讓別人喜歡你,並不是指勾肩搭背、與人攀談、動作滑稽或講些逗趣的笑話就達到目的了。那應該指的是一種心境、一種處世的態度或是一種願意把自己的愛、興趣、注意力及服務精神獻給他人的願望。
這有點像是《聖經》裏的內容,是嗎?不錯,我們的文明愈進步,就愈可發現在幾千年前的宗教信仰裏,早已貫穿了我們現代人為人處世的一些哲理。
曾寫過《來自史洛夏普的少年》一書的作者休士曼,可說是英國傑出的知識分子。他身兼詩人、評論家、演講家和教師等身份,一向不喜歡教條和所謂的“宗教傳說”。但有一次,他在演講中卻這麼提到:“我認為人類史上最有深度的一句話是:‘那些想挽救生命的人,往往會失去生命;而那些失去生命的人——對我來說,其實是挽救了生命’。”這正是《聖經》裏的經典之語。
雖然休士曼講的是有關藝術、美學的精神,強調的是藝術家應當看重創作本身,而不是創作所可能得到的報償。但此語對藝術的理論屬實,對事業、對贏取友誼、對人類各方麵的種種努力,亦是屬實。我們須把首要的事放在前頭,如:要想贏得愛情,先要值得被愛;要想贏得友誼,先要表示友善;要想使別人對我們感興趣,首先要對他們發生興趣——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為了要得到友誼和情愛,我們必須先認清“施比受更有福”,然後把這種認知用實際行為表現出來。我們不能隻是把金礦藏在內心,黃金必須使用才能顯示其價值。像《聖經》所說的:“由所結的果子,便可認出他們來。”
很多丈夫常常有一種錯覺,認為夫妻間深厚的感情,是不必常用言語表達出來的。但是,假如這種感情長期不用一種方法來表示的話,它很可能就會因失去滋養而幹枯掉。事實卻恰恰相反,常聽許多太太言道,當她們親愛的丈夫為某些小事表達謝意的時候,她們是多麼高興!
愛是人類進步的基石,也是我們與他人交往的橋梁,更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成熟的依據。與人交往時,我們必須感受到他人的感受,要有“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敏感。這就是“同情心”,是我們與他人“同在”的一種感覺。同情心能使你對弟兄情誼有真正的體會,也是人與人之間能夠融為一體的感情聯係。同情心使人類能夠擺脫奴隸製度,邁向真正的文明。同情心是我們若想維持成熟的人際關係所應必備的一種交際能力。
舒放緊張的情緒
獲得快樂的心理的方法是什麼呢?最直接且最有效的辦法是矯正個人的想法,努力培養心平氣和的心態。
任何人無論在待人處事方麵或個人的生活感受方麵,都與本身的想法息息相關。
讓心靈留下一片空白
要想獲得充滿平和的心,有一項最重要的方法,那就是讓心靈留下一片空白。
通常,每個人都盡量使自己的心靈呈現一片空白,一天至少兩次。而所謂心靈的空白,主要是指將憂慮、憎惡、不安、罪惡的情緒徹底消除掉,做到神清氣平。
事實上,刻意地使心靈空白的確能有效地為人們帶來心安的感受。當人們將壓抑在心頭的煩惱吐露一空,或暫拋腦後時,往往能體驗到解脫的快感。能夠把心中的煩悶向知心朋友傾吐的人,通常即是能夠把握快樂的人。
卡耐基在一次前往檀香山的旅程中,曾在拉賴因號輪船上舉辦過一場個人演講會。演講最後,他這樣建議道:“內心有煩惱的人,不妨走到船尾去,把煩惱的事一一說出來,然後把它們拋擲到茫茫的大海中,不再管它飄向何方,不再想它。”
這個建議乍聽起來或許仿若稚語,但是當晚卻有一個人跑來對他說:“我按照你的話去做了,結果覺得心中非常舒暢,這實在是件令人驚喜的事呀!”這人還繼續說道:“待在船上的這段時間裏,我將天天在日落黃昏的時刻,把一切惱人的煩憂拋諸大海,直到自己覺得完全沒有一絲煩惱為止。同時我將日日注視著這些煩惱消失於時間的大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