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抑製苛求,為此刻的自己鼓掌(3 / 3)

為自己而活,拒絕別人對你的苛求

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莫過於人的生命了。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都隻有一次。錢花完了可以再掙,機會沒有了可以再爭取。隻有生命,浪費了就不能重來。然而,很多人的一生,卻是為別人而過的。他們身邊總有很多督促聲,每當他們覺得“已經夠好了”,那些督促的聲音就會說:“還遠遠不夠。”他們總是在別人的要求中披掛上陣,盡管身心已經疲憊。

近日,一本名叫《虎媽戰歌》的書在美國引起轟動。虎媽,美國耶魯大學的華裔教授,原名蔡美兒。該書介紹了她如何以中國式的教育方法管教兩個女兒:她罵女兒垃圾、要求每科成績拿A、不準看電視、琴練不好就不準吃飯等。這種教育方式轟動了美國社會,並引起美國關於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討論。“虎媽”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給女兒立下的“十不準”:

第一,不準夜不歸宿;

第二,不準參加學校的小組娛樂活動;

第三,不準參加校園演出;

第四,不準抱怨沒有參加校園演出;

第五,不準看電視或玩電子遊戲;

第六,不準擅自選擇課外活動;

第七,不準有科目低於A;

第八,除了體育與話劇外,其他科目不準拿不到第一;

第九,不準練習鋼琴及小提琴以外的樂器;

第十,不準不練習鋼琴及小提琴。

隨著虎媽的故事登上了最新一期《時代》周刊封麵,這場討論達到了一個新高潮。

不必懷疑,“虎媽”的教育方式在今天很多中國父母看來,簡直是天經地義,而且是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是愛孩子的表現。我們很多中國人,相信“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不僅如此,很多人還從親子關係上推而廣之,對自己最關心的戀人、配偶、親友也提出了種種的要求,希望他/她能在自己的鞭策下不至於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乃至墮落下去。他們總是在擔心你會不會自滿,從此止步不前。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人生的評估標準,每個人的標準又往往各不相同。而希望得到認同是人的本性。所以當別人拒絕我們的想法,向我們說不,或是做出其他方式的拒絕時,我們就感到生氣、傷心或挫折。如果我們能盡快認識到這個困境是不可避免的,而不是我們做錯了什麼才造成的,接受總會有人希望我們按他們的想法做出改變這個事實,我們的人生就會越來越輕鬆。當你知道對於人生,不同的意見不可避免,不再苦苦拒絕這個事實時,你就會發展出一個有益的人生態度,讓你的旅途走得更平順。不要為拒絕別人的要求難過,你可以提醒自己:沒關係,如果想要得到真正屬於你的人生,自己的問題就要自己決定。

當你還在為這些要求苦苦奮鬥時,你有沒有想過:這人生真的是你的嗎?這麼做真的對你好嗎?你總是在滿足別人的要求,遵循別人的希望,那你自己的願望呢?

楊業是中國北宋時期的大將。他鎮守雁門關,威名素著,連契丹都怕他,稱他為“楊無敵”。就是這樣一位名將,卻死在別人的苛求之下。太宗年間,宋軍三路北伐,楊業和潘美、王侁充西路軍。後來北伐不利,宋太宗令全軍撤退。楊業等接到命令,就領兵掩護4個州的百姓撤退到狼牙村。那時候,遼軍已經占領寰州(今山西朔縣東),兵勢很猛。楊業建議派兵佯攻,吸引住遼軍主力,並且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護軍民撤退。

監軍王侁反對楊業的意見,說:“我們帶了幾萬精兵,還怕他們?我看我們隻管沿著雁門大路,大張旗鼓地行軍,也好讓敵人見了害怕。”

楊業說:“現在敵強我弱,這樣幹一定要失敗。”

王侁帶著嘲笑的口吻說:“楊將軍不是號稱無敵嗎?現在在敵人麵前畏縮不戰,是不是另有打算?”

這一句話把楊業激怒了,他說:“我並不是怕死,隻是看到現在時機不利,怕讓兵士們白白喪命。你們一定要打,我可以打頭陣。”楊業無可奈何,隻好帶領手下人馬出發了。臨走的時候,他流著眼淚對潘美說:“這個仗肯定要失敗。我本來想看準時機,痛擊敵人,報答國家。現在大家責備我避敵,我不得不先死。”

接著,他指著前麵的陳家峪(今山西朔縣南)對潘美說:“希望你們在這個穀口兩側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敗之後,退到這裏,你們帶兵接應,兩麵夾擊,也許有轉敗為勝的希望。”

楊業出兵沒有多遠,果然遭到遼軍的伏擊。楊業雖然英勇,但是遼兵像潮水一樣湧上來。楊業拚殺了一陣,抵擋不住,隻好一邊打一邊後退,把遼軍引向陳家峪。到了陳家峪,正是太陽下山的時候。楊業退到穀口,隻見兩邊靜悄悄,連宋軍的影兒都沒有。潘美帶領的主力到哪兒去了呢?原來楊業走了以後,潘美也曾經把人馬帶到陳家峪。等了一天,聽不到楊業的消息,王侁認為一定是遼兵退了。他怕讓楊業搶了頭功,催促潘美把伏兵撤去,離開了陳家峪;等到他們聽到楊業兵敗,又往另外一條小道逃跑了。孤立無援的楊業最後被遼軍俘虜,不屈而死。

“人生就像鞋子,是否舒服隻有自己知道。”路終究是由自己走出來的,別人不能替你享受成功,更不會替你承擔損失。如果一味聽從別人的苛求,輕則身心疲憊,重則犯險履難,甚至落入楊業的境地。為自己而活,對自己負責,拒絕那些苛求吧。

知足常樂,不做欲望的奴隸

一個真正幸福的人,必定是一個知道自己底限的人。因為知道自己的底限,所以知道自己有哪些“做不到”。對那些“做不到”的事情,處之泰然,淡然麵對,或委托給真正的能手;而對於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定會全力以赴,做到萬無一失。故而生活中幸福的人,事業上成功的人,常常是能淡然對待自己不足的人。

有弟子問孔子怎樣耕田,孔子說:“吾不如老農。”又有弟子問他怎樣種菜,他說:“吾不如老圃。”然而孔子並未因此去學耕田種菜,也沒有因為自己不會耕田種菜而妄自菲薄。世人都可以從中學到有用的東西。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一個人如果欲望太多,他就會變得非常不容易滿足,一個永不知足的人是無法感受到幸福的。

人,饑而欲食,渴而欲飲,寒而欲衣,勞而欲息。幸福與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是不可分離的。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得到了滿足,便會在內心產生一種幸福感。幸福感是一種心滿意足的狀態,植根於人的需求對象的土壤裏。

然而,很多人總是希望自己擁有的能再多一些,他們從來沒有滿足的時候。有一首《十不足詩》:終日奔忙為了饑,才得飽食又思衣,冬穿綾羅夏穿紗,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並四妾,又怕無官受人欺,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麵南做皇帝,一朝登了金鑾殿,卻慕神仙下象棋,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還嫌低。這首詩把那些貪心不足者的惡相描寫得淋漓盡致。物欲太盛造成的靈魂變態就是欲望升級,永無滿足。沒有錢時想有錢,有了萬貫家產又想當官,當了小官想大官,當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無寧靜,永無快樂,整個人成了欲望的奴隸。

在陝西南部山區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裏,有一位還未脫貧的農民,他常年住的是漆黑的窯洞,頓頓吃的是玉米、土豆,家裏最值錢的東西就是一個破舊的衣服櫃子。可他整天無憂無慮,早上唱著山歌去幹活,太陽落山又唱著山歌回家。別人都不明白,他整天樂什麼呢?

他說:“我渴了有清水喝,餓了有飯吃,夏天住在窯洞裏不用電扇,冬天熱乎乎的炕頭勝過暖氣,日子過得幸福極了!”

這位農民物質上並不富裕,但他卻由衷地感到幸福,這是因為他沒有太多的欲望,從不為自己欠缺的東西而苦惱的緣故。

與這個農民相反的是一個賣服裝的商人。這個商人有很多錢,但他卻終日愁眉不展,睡不好覺,麵目日益憔悴。細心的妻子對丈夫的鬱悶看在眼裏,急在心上,她不忍丈夫這樣被煩惱折磨,就建議他去找心理醫生看看。於是商人前去看心理醫生。

醫生見他雙眼布滿血絲,便問他:“怎麼了,是不是受失眠所苦?”服裝商人說:“是呀,真叫人痛苦不堪。”心理醫生開導他說:“別急,這不是什麼大毛病!你回去後如果睡不著就用數綿羊的辦法吧!”服裝商人道謝後離去了。

一個星期之後,他又出現在心理醫生的診室裏。他雙眼又紅又腫,精神更加頹喪了,心理醫生感到非常吃驚,說:“你是照我的話去做的嗎?”服裝商人委屈地回答說:“當然是啊!還數到3萬多隻呢!”心理醫生又問:“數了這麼多,難道還沒有一點睡意?”服裝商人答:“本來是困極了,但一想到3萬多隻綿羊,那該有多少毛呀,不剪豈不可惜?”心理醫生於是說:“那剪完不就可以睡了?”服裝商人歎了口氣說:“但頭疼的問題又來了,這3萬隻羊的羊毛所製成的毛衣,現在要去哪兒找買主呀?一想到這,我就睡不著了!”

這個服裝商人就是生活中高壓人群的真實寫照,他們被種種欲望驅趕著跑來跑去,疲乏至極,每天睜開眼睛想到的是金錢,閉上眼睛又謀劃著權力,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這樣的人怎麼會享受到幸福呢?

有些欲望是自然而必要的,有些欲望是非自然而不必要的,前者包括麵包和水,後者就是指權勢欲和金錢欲等,人不可能拋棄名利,完全滿足於清淡生活,但對那些不必要的欲望,至少應當有所節製。

一個人的欲望越多,他所受到的限製就越大,一個人的欲望越少,他就會越自由、越幸福。

風力掀天浪打頭,隻需一笑不需愁

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曾說過這樣的話:“快樂既然是人類和獸類所共同追求的東西,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就是最高的善。”然而,生活中,我們經常有被厄運玩弄於股掌之上的時候。這時候,快樂對我們來說,顯得那麼遙遠。其實,人生中的波折到處都有,關鍵是我們有沒有看到坎坷背後的坦途。當我們對生活充滿熱情,勇於對抗生活中的挫折,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竟然可以這麼強大。

美國前總統裏根當選總統時,已經69歲,他是美國曆史上年齡最大的國家元首。然而,裏根憑借他樂觀堅強的性格和非凡的智慧,在他的任期內創下了曆任美國總統中多個“之最”,絲毫不輸給年輕人。他樂觀向上的精神帶領美國人民逐步擺脫了越戰帶來的分歧和苦惱,走上了經濟複興的道路。他樂觀幽默的性格不僅使共和黨人對他讚譽有加,就連政治對手也對他充滿了敬意。

1981年3月30日,才剛就任總統69天的裏根,前往華盛頓特區的希爾頓飯店與美國一個聯合會的代表們共進午餐並發表演說。當裏根和幕僚們走出飯店大門時,埋伏在飯店門口媒體人群裏的精神病患者欣克利,用一把左輪手槍朝裏根射擊了6槍,中彈的除了裏根外還有白宮新聞秘書和保鏢等3人,裏根迅速被送至附近的華盛頓大學醫院進行緊急手術。醫生發現,有1發子彈擊中了裏根的腋下,但距離心髒有1英寸,裏根也因此得以死裏逃生。手術進行時裏根還向醫生開玩笑道:“我希望你們都是共和黨人。”雖然醫生並不是,但他說:“我們今天都會支持共和黨的。”當第一夫人南希·裏根到達醫院時,裏根則以重量級拳擊冠軍傑克·登普西被擊倒時的名言向她開玩笑道:“親愛的,我忘記蹲下了。”

裏根的勇敢和冷靜贏得了美國人民的信任,也為他接下來的演講和國會提案添加了傳奇色彩。一個國會議員後來回憶說:“天啊,我怎麼能拒絕這樣的提案!”

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一連串的經曆和心路曆程。人可以創造自己的命運,卻一定會受自己心理的支配。心理還決定了我們眼中過去和未來的樣子,由此,悲觀者和樂觀者的人生是不同的。樂觀者即使從一路荊棘中走來,將向滿布未知中而去,他的臉上也會寫滿陽光,因為他相信未來一定會更好;悲觀者就算從春色小徑走來,麵前一片坦途,也會戰戰兢兢,因為他總是懷疑會有不幸發生。即使是同一件事情,樂觀者和悲觀者的情緒狀態也截然不同:樂觀者看到希望,悲觀者看到絕望;樂觀者從希望中獲得力量去成功,悲觀者在絕望中等待毀滅。可能我們都有過體會,當我們快樂時,整個身心都會感受到放鬆、舒服,渾身充滿了力量,內心也滿是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這種樂觀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一種好情緒,更能間接給予我們能量,加強我們的行動力,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一個遲暮之年的富翁,在冬日的暖陽中到海邊散步,當他看到一個漁夫在曬太陽時,就問道:

“你為什麼不打魚呢?”

“打魚幹什麼?”漁夫反問。

“掙錢買大漁船呀!”

“買大漁船幹什麼?”

“打很多魚,你就會成為富翁了。”

“成了富翁又怎麼樣?”

“你就不用打魚了,可以幸福自在地曬太陽啦。”

“我不正在曬太陽嘛!”

富翁啞然。幸福不在於擁有財富,而在於獲得成功時的快樂以及產生創造力時的喜悅。

幸福與財富、權力、地位不一定成正比。富翁不見得就比曬太陽的漁夫更幸福,撿破爛的與大明星完全可以擁有一樣的幸福。幸福不是由你的地位、你的財富所決定的,而是由你的心態所決定的。

生活中很多事情,換個角度,換個心情,看法就會完全不同。決定快樂的不是環境,而是心境。如果我們選擇快樂,那麼快樂就會圍繞在我們身邊;反之,如果我們的眼裏隻有煩惱,那麼煩惱就會越來越多,直至讓我們難以負荷。我們應該常懷快樂,尤其是當我們處於逆境之中的時候,越是糟糕的事情,我們越要樂觀地去應對。凡事往好處想,朝著樂觀的方向走,希望、幸福、成功和快樂將會變得無窮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