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剖析自我,趕走內心深處的雜念(3 / 3)

按規則,對手被打倒後,裁判連喊3聲,如果3聲之後仍然起不來,就算輸了。每次卡菲羅都頑強地掙紮著起身,每次都不等裁判將“3”叫出口,巴雷拉就上前把卡菲羅拉起來。卡菲羅被扶起後,他們微笑著擊掌,然後繼續交戰。

裁判和觀眾都感到吃驚,這樣的舉動在拳擊場上極為少見。

最終,卡菲羅以108:110的成績負於巴雷拉。觀眾如潮水般湧向巴雷拉,向他獻花、致敬、贈送禮物。巴雷拉撥開人群,徑直走向被冷落一旁的老將卡菲羅,將最大的一束鮮花送進他的懷抱。

兩人緊緊地擁在一起,儼然是一對親兄弟。做人應有廣博的胸懷,足可以容納世間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這種胸懷是一種做人的境界。古往今來,凡是有所作為的人都是心胸開闊的人。他們能容別人難容之事,不斤斤計較於個人的功名利祿,隨時保持一份好心情,擺脫凡俗塵世的羈絆,專心去幹他們的大事業。

怨恨就像一團麻,要想解開,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善心。心胸狹窄、“英雄氣短”的人,隻會用極端的辦法加劇矛盾。巴雷拉和卡菲羅在此所表現出來的為人境界是值得稱道的。

在自己失敗的時候,還能夠坦然為成功的敵手慶賀,表現出的是一種難得的寬容和自信;在自己勝利的時候,還熱情地給失敗的對手以鮮花,這是一種人格境界上的更大成功,這種境界裏蘊涵了寬容、忍耐和謙遜的品德。

商業社會,要真正做到脫離物質而一味追求人格高尚純潔確實很難。但要有了人格追求,起碼可以活得輕鬆瀟灑些,不為物質所累,更不會為一次晉級、一次調房、一次漲薪而鬧得不可開交,即使不爭不鬧,心中也悶悶不樂、鬱鬱寡歡;也不會為功名利祿而趨炎附勢、投其所好、出賣靈魂、丟失人格。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兩次這樣的經驗和體會,當你放棄利害,保住人格時,那種欣喜愉悅是發自肺腑的,淋漓盡致的。一個坦坦蕩蕩的人,他的心是寧靜安逸的;而蠅營狗苟的小人,其心境永遠是風雨飄搖的。

得到了榮譽、寵祿不必狂喜狂歡,失去了也不必耿耿於懷,憂愁哀傷,這裏麵有一個哲理,即得失界限不會永遠不變。一切功名利祿都不過是過眼煙雲,得而失之,失而複得這些情況都是經常發生的,意識到一切都可能因時空轉換而發生變化,就能夠把功名利祿看淡、看輕、看開些,做到“榮辱毀譽不上心”。

放下包袱,心靈才能輕鬆

《壇經》裏陳述“若著相於外”的種種弊端,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讓人們懂得該“放下”、懂得“放手”。佛語中講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中的“屠刀”則泛指執念,“放”意為“放棄”。不論是“放棄”與“放下”,都是讓人們將某些該放下的事情要敢於放下、勇於放下。

從古到今,芸芸眾生都是忙碌不已,為衣食、為名利、為自己、為子孫……哪裏有人肯靜下心來思考一下:忙來忙去為什麼?多少人是直到生命的終點才明白,自己的生命浪費太多在無用的方麵,而如今卻已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體會生命的真諦了。唐代的寒山禪師針對這一現象作過一首《人生不滿百》的詩: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自身病始可,又為子孫愁。

下視禾根土,上看桑樹頭。

秤錘落東海,到底始知休。此詩可以這樣解釋:“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盡管人生非常短暫,但是人們卻都抱著長遠規劃,全然忘記了生命的脆弱;“自身病始可,又為子孫愁”,不僅應付自己的煩惱,還要為子孫後代的生活操勞;“下視禾根土,上看桑樹頭”,生命中勞勞碌碌都是為衣食生計奔波,哪裏有時間停下來思考一下生命的意義;“秤錘落東海,到底始知休”,人生的軌跡就如同掉進水裏的秤砣一樣,直到走到生命的盡頭才會停止。

寒山禪師以此詩提醒世人:“即刻放下便放下,欲覓了時無了時。”能放下的事情不妨放下,若是等待完全清閑再來修行,恐怕是永遠找不到這樣的機會了。

人生往往如此:擁有的越多,煩惱也就越多。因為萬事萬物本來就隨著因緣變化而變化,凡人卻試圖牢牢把握讓它不變,於是煩惱無窮無盡。倒不如盡量放下,煩惱自然會漸漸減少。話雖如此,又有誰能放下呢?

許多人都有貪得無厭的毛病,正因為貪多,反而不容易得到。結果患得患失,徒增壓力、痛苦、沮喪、不安,一無所獲,真是越想越得不到。

有個孩子把手伸進瓶子裏掏糖果。他想多拿一些,於是抓了一大把,結果手被瓶口卡住,怎麼也拿不出來。他急得直哭。

佛陀對他說:“看,你既不願放下糖果,又不能把手拿出來,還是知足一點吧!少拿一些,這樣拳頭就小了,手就可以輕易地拿出來了。”

在生活中,要學會“得到”,需要聰明的頭腦,但要學會“放下”,卻需要勇氣與智慧。普通的人隻知道不斷占有,卻很少有人學會如何放下。於是占有金錢的人為錢所累,得到感情的人為情所累……佛家勸人們放下,不是要人們什麼事情都不做,是說做過之後不要執著於事情的得失成敗:錢是要賺的,但是賺了之後要用合適的途徑把它花掉,而不是試圖永遠積攢;感情是應該付出的,不過不必要強求付出的感情一定得到回報,更何況什麼天長地久。如果我們學會了“放下”的智慧,那麼不僅會讓周圍的人受益,更是從根本上解脫了我們自己。

當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位婆羅門的貴族來看望他。婆羅門雙手各拿一個花瓶,準備獻給佛陀做禮物。

佛陀對婆羅門說:“放下。”

婆羅門就放下左手的花瓶。

佛陀又說:“放下。”

於是婆羅門又放下右手的花瓶。

然而,佛陀仍舊對他說:“放下。”

婆羅門茫然不解:“尊敬的佛陀,我已經兩手空空,你還要我放下什麼?”

佛陀說:“你雖然放下了花瓶,但是你內心並沒有徹底地放下執著。隻有當你放下對自我感觀思慮的執著、放下對外在享受的執著,你才能夠從生死的輪回之中解脫出來。”

在我們尋常人的眼裏,世間的萬法往往被認為是實有的,加之我們以固有的觀念去看待世間的萬物,因而在我們主觀的視角中便產生了畸形的人生觀,當做衡量世間一切事物的尺度,因而使我們深深地被是非、煩惱困擾住了。於是人生就平生起了許多的痛苦,而我們自身又無法擺脫這種痛苦的纏繞。

顯然,我們要擺脫世間各種煩惱的纏縛,單純地依靠世間的智慧,無疑是不可能實現的,有時我們還需要一種勇氣,一種敢於“放下”的勇氣。比方說我們對某些事“求不得”時,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努力爭取實現其目的,而當這一目的被實現之後,新的欲求又將會接著產生,於是轉而產生新的煩惱,如此則永無了期。此時此刻,如果我們心中能夠產生一種“放下”的勇氣,這個煩惱也就有了期限。

懂得“放下”,是一味開心果、是一味解煩丹、是一道歡喜禪。隻要我們能夠適時地“放下”,何愁沒有快樂的春鶯在啼鳴,何愁沒有快樂的泉溪在歌唱,何愁沒有快樂的鮮花在綻放!

擺脫心靈傷痕的困擾

著名棒球選手康尼·邁克81歲的時候,有人問他有沒有為輸了的比賽憂慮過。“多年以前我就不幹這種傻事了。我發現這樣做對我完全沒有好處,磨完麵粉就不能再磨。”他說,“水已經把它們衝到底下去了。”

世界拳王登樸希曾這樣敘述自己拳壇生涯的最後一段歲月,他說當自己最後把世界拳王的稱號輸給對手時,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他在雨中往回走,穿過人群回到房間。一路上,他看見了一直支持自己的觀眾眼睛裏含著淚水,一些人要握住他的手安慰他。

一年後,不甘心的登樸希又跟對手比賽了一場,但此時他已沒了信心,結果又失敗了,從此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就這樣完了。要完全克製自己不去想這件事情實在很難,終於有一天,他對自己說:“我不打算生活在過去裏,我要能承受這一次打擊,不能讓它把我擊垮。”

登樸希做到了這一點,他的做法是承受一切,忘掉過去的失敗,然後集中精力來為未來計劃。他開始經營百老彙的登樸希餐廳和大北方旅館,安排和宣傳拳擊賽,舉辦有關拳擊賽的各種展覽會,他讓自己忙著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使他既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思去為過去擔憂。“在過去10年裏,”登樸希說,“我的生活比我在做世界拳王的時候要開心得多。”

拿破侖·希爾說:“現實生活中你們不可能鋸木屑,因為那些都是已經鋸下來的。過去的事也是一樣,當你開始為那些已經做完的和過去的事憂慮的時候,你不過是在鋸一些無用的木屑。”所以,為什麼要浪費那麼多時間去做無意義的事呢?雖然,犯了錯誤和發生疏忽都是我們的不對,可是又能怎麼樣呢?誰沒犯過錯?就連拿破侖,在他所有重要的戰役中也輸過1/3.何況,即使動用全世界所有的人馬,也不能再把已經過去的挽回。如果過去的失敗投下的一直是陰影,並且讓它影響我們眼前和今後的生活,實在是一種自甘沉淪的做法。我們所麵對的永遠是未來,而不是過去。我們回憶起從前的時候,應該感謝它帶給我們經驗和動力,感謝它為我們走向美好的明天而做了一塊鋪路的墊腳石,把我們送上了一條更好的生活道路。

成功學大師卡耐基說:“有一次我拒不接受我遇到的一種不可改變的情況。我像個蠢蛋,不斷做無謂的反抗,結果帶來無眠的夜晚,我把自己整得很慘。終於,經過一年的自我折磨,我不得不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實。”

麵對不可避免的事實,我們就應該學著做到詩人惠特曼所說的那樣:“讓我們學著像樹木一樣順其自然,麵對黑夜、風暴、饑餓、意外與挫折。”